赵光义,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以其开创宋朝瑞之名而著称。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早年聪颖过人,与同龄人相比都畏服于他。

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曾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怀孕。出生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这些奇迹预示了他的伟大前程。

在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支持下,赵光义逐渐崭露头角。他参加了陈桥驿兵变,并拥立兄长为帝。随后,他被封为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不久又领泰宁军节度使。在征讨李重进时,他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开封府尹,再加兼中书令。

在兄长去世后,即位成为宋太宗。他首先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在即位初期,他任命亲信和自己的弟弟们担任重要职务,同时也对元老宿将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限制。

为了统一国家和扩大边疆,赵光义发起了多次南征北战。他成功地灭亡了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并亲征北汉,最终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但他的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均遭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除了政治上的努力外,赵光义还注重培养文化教育。他扩大科举规模,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能够通过考试入仕。此外,他还编纂了大量类书,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对文官制度有所改革,为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打下基础。

然而,在军事上,由于种种原因,如内部矛盾和策略失误等问题,其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不过,在其晚年,由于病痛不断,以及继承问题上的波折,最终在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去世。在位期间共二十二年,被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其子寿王赵元侃继承皇位,是为宋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