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艺术履历如同一首曲调悠扬,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姚世影、马公愚等名师共研国画技艺。1946年,他得遇齐白石,并拜为师,从而专攻大写意花鸟画。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任教于上海美专和南京艺术学院,不仅教授着无数学子,还以其深厚的功力和开阔的视野,在中国美术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大羽在书法篆刻上也颇有造诣,以篆书行草见长。他参与过多次重要展览,其中《并蒂呈祥》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而书法篆刻作品更是参加了第一、二、三、四届书法篆刻展。在个人作品展中,他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

他的艺术年表是一部历史篇章,1912年的出生,就像一张起点符号。而随后的每一个节点,都像是他笔下的每一个皱褶,每一次颜色的涂抹,是他与时代的交响phony。从1930年代在潮阳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失学自修绘画;到1934年的插班考进上海美专国画科三年级;再到1943年的助赈潮汕扇面画展,这一切都构成了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950年代,他成为上海新国画研究会的创始成员之一,并积极投入新国画人物创作。这段时期内,他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生产救灾、保卫和平等主题的作品,如《编笮斗赶丰收》、《修操场》、《打井抗旱》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抗自然灾害、维护国家安全的心情。

1956年,与李可染及其研究生黄润华一起走上了山水之旅,他们在浙江、四川写生,为中国现代山水画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此外,他还曾应邀赴捷克友人家中创作扇面画,一幅幅精致细腻的手工艺品传递着文化交流之间的情谊。

1962年春天,当江苏举办“清代扬州八怪”作品展览时,陈大羽撰文探讨这批 painters 的艺术风格。夏天,他回到青岛休养,同时也为南京艺术学院校庆献上了几幅精心制作的手稿。此外,他还为胡小石先生所敬仰的大师墓志盖题字,用自己的手指轻触那片古老而神圣的地球,将灵魂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诉诸文字与墨迹之间。

正是这样的态度与精神,使得陈大羽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既坚韧又温暖,以生命去描绘生命,以心去捕捉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让太后5天不下车,就如同让时间静止下来,而陈大羽,则是将这一静止转化为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