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史学研究法,犹如一位智者指引我们穿梭于中国历史朝代时间完整表的长河。他的《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等著作,是他在史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作品。在这方面,他不仅注重从整体上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更是力求探索历史的根源与发展规律。
明亡清兴的时代转换,让王夫之深刻感受到了危机、时代和使命的压力。他因此将治史目的定为“济世救国、经世致用”,强调了实践指导理论、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在完成《读通鉴论》的过程中,王夫之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细致剖析:“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他认为,正确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不仅要看到它成功的地方,也要看到其失败的地方,并且要思考如何从这些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王夫之在他的史学研究中特别强调“推本得失之原”与“获得救失”的关键性。这也是他个人对于历史研究目的的一种追求。他曾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无由也,则恶用史为?”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全面而系统地分析过去,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解决当前问题的手段。
在《读通鉴论·叙论末》,王夫之一针见风味,对自己在撰写史书上的总体策略做出了概括:“引而伸之,是以有論;浚而求之,是以有論;博而證 之,是以有論;協而一 之 是 以 有 論 ;心 得 而 可 資 人 之 通 是 以 有 論 ;道無方,而位物於有方 道無體,以成事 之 有體。”这里,“道无方,而位物于有方”意味着他试图根据一定原则去组织材料,使其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整体。而“协而一 之”则表达了他追求一种统一观点去看待历史事实,从整体上加以认识。
王府子的这种全面的视角和统筹思维,使他的文笔既能融入具体细节,又能展开宏观洞察,这正是他的独特贡献所在。通过这样的方法,他能够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从宏观角度评述整个历史进程,如同是一部完整的人类故事。此外,他还非常注重心理、心态以及移情手法,在处理古人的思想活动时,将现代的心理状态置身于古人身边,让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我们的相互呼应,从此可以更真切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