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的种植与发展中,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传播促进了黍和稻米的栽培,而向地中海沿岸地区的扩散则催生了橄榄树的培育,这使得橄榄成为了食用油的一大来源。这种多样化的情形再次体现了农业如何适应各种环境,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

随着农夫们向北迁徙,他们发现裸麦比小麦和大麦更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因此,在中欧裸麦逐渐取代了两者。在继续朝北迁移时,燕麦因其更好的生长表现,也开始成为主要作物。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人类对于不同作物选择性的转变,也反映出人们对环境变化做出的灵活调整。

同样地,对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区域及地中海沿岸区域进行耕作导致了一系列新的植物栽培,如薯蓣、芋头、香蕉和稻米等。其中,稻米尤其重要,因为它能够在季风带中的高温和丰富雨水下茁壮成长。

此外,美洲的大片土地上主要是玉米为主,同时还有蚕豆、南瓜等其他植物。而在南美,则有木薯和马铃薯,它们是来自“爱尔兰”的品种。总结来说,这些农业传播最终形成了三个主要谷类植物区:东亚与东南亚的小米区;美洲的玉米区;以及欧洲、中东、北非、中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小麦区。此三大谷类植物区就像工业时代后的煤铁铜一样,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除了多样的农作物之外,这段时间还伴随着不同的栽培技术以及相应生活方式的演变。起始于中东新石器时代14代混合型畜牧与谷物结合式农业,其后随着驯化技术扩散而发展,最重要的是刀耕火种法及游牧生活方式,它们分别适用于森林地区及半干旱草原。在今天,大约仍有两亿人依靠这项经历考验的手工艺进行耕种,其特点包括短暂种植一次或两次后休息一段较长时间,再开垦并进行下一轮生产间歇性休耕制,以恢复土壤肥力。此方法虽然提高生产率,但需要大量可耕地且人口密度低,每平方英里的人口数通常不超过十人,因而居民分散居住于各个村庄内,小村落的人口一般为100至50人左右。

另一方面,与森林地区相对的是游牧生活,它基于广阔草原,并且依赖于动物作为主要食品来源。当马和骆驼被驯服解决交通问题后,畜牧业开始兴起,从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期间达到鼎盛,其中形式多样化,有些部落仅专注于一种动物如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或非洲西南部牛群,而另一些则养殖多种,如中亚地区养羊、牛、小马、大马甚至山羊。这要求游牧部落拥有广阔空间,所以每个团体通常不会超过200人,一般情况下只有不到100人的小队,因此人口密度极低,每平方公里1至5人左右。

这些变化对于后来的历史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刀耕火种还是游牧,都表明它们相对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灌溉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要低。但正是这些文明中心提供必需资源,使得周围贫瘠草原上的游牧文化不断吸引他们,最终构成了欧亚历史的大部分,是关于内陆草原民众与周边文明之间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