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以智勇双全著称于世。公元前630年,晋秦联军围攻郑国,城濮之战的阴影仍旧笼罩着那片土地。在这之前,郑国因对晋文公无礼和在城濮之战中与楚同盟而得罪了晋。为了缓解紧张关系,郑伯派遣使节前往晋,与其结好,但最终未能挽回局面。
两年后,在城濮之战胜利后的第二个冬季,即鲁僖公三十年的秋天(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再次发动攻击。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仅是鄙视与不满,还有扩展势力、争夺霸权的野心。他们各自驻扎在函陵和氾南,对抗的只是一个弱小国家——郑国。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一位名叫佚之狐的人向郑伯推荐了一条可能解决危机的道路。他建议派出一位名叫烛之武的人去见秦伯,以说服他撤军。但是烛之武推辞了,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老迈,不适合担任如此重大的任务。
然而,由于情况危急,再加上他的国家即将灭亡,他被迫接受了这一请求。在夜幕降临时刻,他被用绳子从城墙上放下,用秘密会见秦伯。当时的情况相当棘手:如果秦军成功攻破并消灭了郑国,那么他们将获得宝贵的地理优势,但同时也会激怒强邻——越来越强大的晋国内政力量,这对于远离主力的秦来说,是一种潜在威胁。
烛之武以深谋远虑的话语说服了秦伯:“若您们继续追求消灭我们,我想问,您是否愿意让您的东部边境变得更加脆弱?因为我们的毁灭意味着您的一部分领土将变成您的敌人所控制,而这是您无法预料或控制的事情。”他还提醒 Qin Mu Gong 与过去帮助过他的晋惠君之间曾经达成协议,将焦和瑕两个邑割让给 Qin 国,但最终没有实现。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这些地区作为抵御地带,那么何来的安全?
最后,他以温言细语劝说:“我希望你能够考虑一下这种‘损害你的利益以助长你的敌人的’策略。” 秦穆公听从他的意见,并与郑签订了一份盟约,并派遣三个大臣作为保证者留守于此,同时率兵返回故乡。而随后,大批士兵要求攻打秦军,却遭到了拒绝。理由很简单:因为如果不是那个人的支持,我们就不会如今为之一击;借助别人的力量却去伤害它,这是不仁义的;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使用整齐有序的大队伍攻击混乱无序的小队伍,这又是不勇敢的。
因此,最终决定撤离,从而避免进一步引起矛盾,使得这场战争以相对平静告一段落。此事虽小,却显示出了当时历史上的某些政治家如何通过智慧和外交手段化解冲突,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至今仍然记住这个故事,以及烛之武这样一位英勇善良人物,为历史增添了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