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与应天书院,元朝贸易繁荣的经济风云

岳麓书院

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采纳刘熙之建议,由官府捐资兴建。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书“岳麓学宫”四字门额。宋室南迁后,书院于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安抚史刘珙重建。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张栻二人主持讲学期间,是岳麓学宫全盛时期,学生达1000人。当时有民谣“道林三百众,学宫一千徒”。并且称学宫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

恭帝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学宫,元世祖运载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郡人学正刘必大才又重建。此后,数经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公元1662-1720)以后的几度辉煌中,又有大的复兴。康熙以“道德至上”赐给学宫,“心灵深邃”匾额;乾隆亦赐匾“道南正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高等学校,大明星辰如同古今无双,如今我国历来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之一。

白鹿洞书院

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山谷中,此处原为唐朝人李渤、李涉兄弟的隐居处,他们养了一只白鹿自随,被誉为白鹿先生。在那之后李渤因为江州刺史,在隐居旧址创建台榭号为白鹿洞。至南唐时这里被扩充成一个国家级的学习中心——庐山国校。在北宋初期,这个地方再次扩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教机构——白鹿洞读诵所。

1179年的春季,当朱熹作为知事负责管理这一区域,他曾在此主持教务和讲授,并奏请皇上赋予了正式名称及御笔题字,使得这座读诵所声名大噪。这之后陆象山和王阳明等多位哲士都曾在此进行过教学活动。

从最早培养儒家思想到后来的新儒主义,从当地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从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理念传播者们共同探讨智慧,以其独特而深刻的影响力塑造了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地方如何通过不断发展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地标,它不仅是当地教育体系的心脏,也是全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嵩阳书院

嵩阳書院最初是一个叫做嵩陽寺的地方,因位于嵩山之下得名。一百六十三岁那一年由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宣布为省级保护单位。

建立于北魏太和八年的484 年间,当时隋朝的大业十七年的605-618 年间更改名称为嵩陽觀。在唐朝弘道二年的683 年春夏两季,有一次高宗亲临潘師正那里,将那个观堂设立作行宮。而在後唐時期進士庞士曾就讀於這裡進行講學,一直到了後周時代,這個地方才被重新命名為太乙書房,並經過數次變遷,最终定為「嵩陽書房」,並設立校長掌管事務,以及提供學生用餐土地供開銷使用。

应天書院

應天書院由晉末商丘人的楊悅創辦,其聲望達到了遠方學子千里趕來求取知識的地步。在北宋政權確立後,以科舉選拔人才,因此這裡的人才輿量非常豐富。大約於1006 年時,因為追憶起當初建立帝業的地方,即將商丘改稱應天府,而後於1009 年應天府知府向中央提出希望將該處升格為京城,並獲得批准並得到尊稱「應天府書廨」從此成為了北方重要學術機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