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这些气球借助风力飞向苏联腹地,实施了长距离的偷袭。到了1943年,日本进一步利用这项技术对美国本土进行了偷袭,从而全面启动了所谓的“飞象行动”。

为了使这些气球穿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大陆,它们必须具备巨大的容积和足够的耐久性,以及精确的地理信息,以便于它们在亚热带层(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找到适宜的西风推动。在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和中央气象部门的合作下,开发出了庞大的氢气球炸弹。这类爆炸装置高达10米、直径5米,由经过辣椒根处理后的糯米纸制成,每个需要600块纸条来构建。

每次生产1万个这样的气球都需要数百万人力的投入。它们配备有高度调节器、燃烧弹以及无线电探空仪,使得基地能够跟踪这些飞行中的炸弹,并检测其落点。

为制造这些巨型氢气球,日本占用了东京内的大型建筑物,如国技馆、日本剧场等,并征召裱糊匠、女学生、工人及妓女参与制作。几百万人共同努力,将大量巨大的氢气球制成了出来,这些设备能够在地面高度产生300公斤升力,可升至3058.4米高空,然后以120英里时速向东飘去,在48小时后可抵达华盛顿或俄勒冈州。

1944年9月25日,日本大本营成立了一支专门负责施放这种特种武器的人员队伍,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直接指挥。此队部署在多个太平洋沿岸地区,并于11月初开始攻击行动持续至1945年3月止。

共计发射1.5万多个此类特殊武器,其中包括7500枚15千克炸弹、三万五千枚五千克燃烧弹以及7500枚12千克燃烧弹。而从11月起连续半年的时间里,一共发射超过16,000次攻击。

虽然这一战术被称作“富号试验”,但它是完全保密且只能在黎明、黄昏或夜晚进行执行。在半年的时间里,有超过16,000次这样特别攻击发生,但由于严格保密政策,这一事件并未广泛传播给公众知晓,而是仅限于极少数官僚和政府成员知道的情况下才会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