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卓,字茂世,新蔡鮦阳人。父谌,为中书郎。卓少希放达,为胡毋辅之所知。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
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及过江,为温峤平南长史,其才华与豪放皆有闻名于世。
在当时的朝政混乱中,他以不问政事、不爱权势而著称。他与胡母辅之、攸放、攸孚、谢鲲、羊曼、光逸、桓彝结为好友,被称为“八达”。他曾在醉后被缚于邻人家中的瓮边,却被主人误以为是自己亲自解开了自己的绳索,以致大笑并继续饮酒直至大醉归去。
民间流传着关于他的故事,如“瓮边醉倒毕吏部,大惊扶归李太白”,还有他对生活的一番感慨:“儒以文乱法,不如侠以武犯禁”,从此之后便自题匾额“游息书屋”。
随后,他成为行止秉正统帅有方的将军温峤的平南长史,在那里做出了许多益处,最终安然去世。在艺术界,有国画大师齐白石创作《毕卓盗酒》并题诗赞美他:“宰相归田,无钱可取,只愿偷窃,不愿贪污。”
至今,他的墓葬遗址位于安徽临泉县鲖城镇1千米处,是一座宏伟威严的大型古墓。这座墓分为四室,并采用青砖结构,上面刻有鸟花纹图案。在1958年,当地群众掘墓取砖时,一些五铢铜钱和洒壶、一只洒壶以及一块刻有“吉士夫人”字样的砖都被发现出来。
尽管历史上的记载对于他的性格和行为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但毕卓作为一个自由奔放的人物,无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