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代,文学界有两位才子以散曲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徐再思与贯云石。两人虽然同为散曲大家,但其生平和作品风格各具特色。

徐再思,字德可,是浙江嘉兴人。他因喜食甘饴而得名甜斋。元末时期,他曾任嘉兴路吏,其生卒年份不详,与贯云石同时代。此外,他还有一个号称酸斋的朋友贯云石,与他并称“酸甜乐府”。现存的他的散曲小令约有100首,其中既有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内容,也有人情深沉,如《赠名姬玉莲》、《春情》等,这些作品被认为是“镂心刻骨之作”。

徐再思的人生经历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文坛上的才子。他的生活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有资料显示他十年不归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这段经历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夜雨》、《西湖》,这些诗句充满了对远方故土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明代评论家如吴梅都对他的词作赞誉备至,将其列为“一时之冠”。然而,与贯云石相比,徐再思成就及影响力并不相同。后人将他们两家的散曲合辑成集,名为《酸甜乐府》,这本书至今仍被后人珍视。

通过研究和欣赏徐再思及其友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这些文人如何借助自己的艺术表达来传达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国学操:徐再思的回声》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这段历史上的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