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定公时代。因其采邑(封地)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古属狼孟、后属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也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所以历代均以窦犨为阳曲人。世传:窦氏为夏少康之后,乃妫姓之裔,因遭难,从洞中逃得性命,以“洞”为氏(《通志·氏族略》),播衍后世。

然而,与当时执晋国政的正卿赵鞅,在政治上多有分歧。当是之时,赵鞅铸刑鼎,大刀阔斧革新旧制,“名为晋卿实专晋权”。而窦犨则崇尚礼治,不畏强梁,以死维护周礼和尊严。在孔子眼中,他是一位贤大夫,被誉称作“晋国之贤大夫也”。

历史记载显示,当孔子准备赴晋谒见赵鞅时听说了窦犨的去世,便转而离开了。这一事件对后来的太原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不仅把他奉为贤大夫,而且看作功德无比的圣人和“神”。口耳相传,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治理汾河水患的故事,让他们永远怀念着这位伟大的领袖。

至今,一条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人工渠依然存在,并且被称作横渠,它成为了村名的一部分。而在冽石山下汾河东畔,有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建造的窦大夫祠,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领导者。此外,还有一首诗提到曾经有人驻马观赏此祠,并留下遗像,此事早已成为历史的一个小插曲。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地方官员向朝廷报告了民间对他的崇拜,最终宋神宗追封他为英济侯,并扩建祠堂,使得他的名字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这是一个关于一个人的功绩如何被永久铭记,以及一个地区文化如何通过纪念这样的人物来形成共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