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代。由于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而《阳曲县志·古迹》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所以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他家族世称源自夏少康之后,是妫姓的后裔,因遭难而逃入洞中得以生存,因此以“窦”为氏。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不尊王室,大夫们也不恭敬诸侯,但窦犨却保持着传统礼治思想和教化精神,以其卓越的辩才倡导礼乐治国理念,在晋国及周边国家中影响深远,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与此同时,他与当时掌握晋国政权的正卿赵鞅存在政治上的分歧。赵鞅推行改革,如扩田亩、奖励军功等措施,这些政策与窦犨持有的观点相去甚远。当赵简子叹息雀类能适应环境变化而人类却不能时,窦犨回应了他关于人的改变和发展的问题。

两人之间的对话反映出他们对于国家治理方式不同意见,最终导致了赵鞅逼杀了窦犨。在孔子看来,尽管如此,当他准备访问赵鞅并未因为这件事改变主意,但听闻后转道离开。这段历史被后人铭记,并在太原地区流传至今,有关他的故事和事迹成为人们纪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