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活动主要在晋定公时代。由于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而《阳曲县志·古迹》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所以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他家族世称源自夏少康之后,是妫姓的后裔,因遭难而逃入洞中得以生存,因此以“窦”为氏。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乱世,大国争霸,小邦纷争,诸侯不尊王室、卿大夫不敬诸侯,但他却坚持礼治和教化,对士风的日下有所关注,并以其辩才著称。他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及周边国家都产生了影响,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赵鞅等正卿相比,他政见多有不同。当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军功并释奴隶时,他对此持批评态度。从《国语·晋语九》中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分歧:赵简子叹息雀类变化如蛤蜃,而窦犨则指出君子的哀愁应在于德行和名望,而非物质利益。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赵鞅最终逼杀了窦犨。
尽管如此,从孔子的立场来看,当他准备赴晋谒见赵鞅时听说了这件事,就改变计划离开了。千百年来,这位贤大的形象被保留下来,不仅是因为他的勇气与坚持,还因为他对人民福祉的关心。在太原,他领导开凿汾河,使人们安居乐业,现在仍有一条引水渠流淌着历史。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用以纪念这个曾经的大臣,其建筑至今依旧保持着元代古朴典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