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并不明确。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采邑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个地方曾经属于狼孟,后来归属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封地,现在村东和北边还有古墙的遗址。”所以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传说窦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属于妫姓的一个分支。当他们遭遇困境时,他们的祖先从一个名叫“洞”的地方逃生,因此以“窦”为氏,并流传至后世。作为晋大夫的窦犨生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当时诸侯不尊重王室,大夫们也不恭敬诸侯,而是纵横捭阖、士风日下。但尽管如此,窦犨依然遵循着礼治思想,对教化有很高要求,他以辩才著称,并倡导了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晋国以及周围其他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甚至被孔子誉为“晋国之贤大夫”。

然而,与此同时,当权卿赵鞅与他政见不合。当时赵鞅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和释放奴隶,大刀阔斧地革新旧制,“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食邑所在即在赵鞅所建的 晋阳城北数十里的地区,对赵鞅的话语多持批评态度。这一点可以从《史记·赵世家》的内容中看出来:当赵简子感叹雀入海成蛤雉入淮成蜃,而鱼鳖能变化唯独人不能变,这让他感到悲哀。而窦犨则反驳说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范、中行二氏虽然拥有大量土地却忽视民生,却想独霸整个国家,最终失去了土地权力并败亡。

这种不同政见导致了两人之间水火难容,为后来的事件埋下伏笔。在孔子的眼中,能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人物如同神一样,所以当听闻到张仪杀害了自己支持的人物——正直敢言的大臣之一——孙膑后,他决定前往齐鲁道上谒见张仪,但最终因受到刺激而改变主意离开了那里。此刻,如果有人提起这位勇敢守信且维护周礼的人物,无疑会引起人们对他的深深敬仰与怀念。在太原这个地方,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关于那位伟大的人物及其丰功伟绩,以及他如何领导人民修建汾河堰坝开垄,使得这个区域成为肥沃农业区,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了汾河的一部分,而且现在还有一条叫做横渠的小溪流过这里,是由他开凿的引水工程,这也是为什么附近村庄被命名为横渠村。

更重要的是,在冽石山下汾河东畔,有一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纪念这位伟人的祠堂。不论是在元代还是宋代,都有记录表明这里已经存在着这样的祠堂,以供人们向往纪念这一巨匠。而当宋神宗听闻到这些故事后,他命令追封该人物为英济侯,并重新扩建祠堂,将其改名为英泽祠。这不是简单地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是人民对于他们最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永久赞扬和纪念。这便是一个关于英雄人物永恒生命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