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的窦氏,字鸣铎,也被称作鸣犊。春秋末期,他是晋国的一位大夫,但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他主要活跃在晋定公时期。因为他的封地位于今太原古城村一带,这片土地曾经属于狼孟,后来 belonged to 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在县西北七里,是春秋时期晋大夫窦鸣铎的食邑所在地,现在村东和北面仍有古墙遗址。”因此,从历代文献来看,窦犨总是被认为是阳曲人。
据传说,窦氏源自夏朝少康之后,是妫姓的一个分支。在遭遇困难时,他们的先祖从洞穴中逃生,因此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名字在家族内部得到了传承。
当时正值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诸侯不尊重王室,大夫们也不尊敬诸侯,而是一门心思地图谋自己的利益。这段历史让士人的品德日渐下降。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窦犨却保持着对礼治的坚持,并致力于教化之事。他以其卓越的辩才和言辞能力,为国家的事务出谋划策,并倡导了礼乐治国的思想。在晋国以及周边其他国家,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孔子赞誉为“晋国之贤大夫也”(《史记·孔子世家》)。
与此同时,与赵鞅共同执掌晋国政权的人物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冲突。当时赵鞅为了扩展田亩、奖励军功并释放奴隶,将刑鼎铸造,用这种方式来革新旧制度,“名为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史记·赵世家》)。作为卿以下级别的大夫而居住在赵鞅建造的新都附近,不远处,对他进行改革和创新政策感到不满。
通过《国语·晋语九》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不同的态度:当赵简子感叹雀类如何能够改变形态,而人类又无法改变自己的时候,窦犨就提出了一番不同的声音:“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这句话意味着即使失去生命,也比失去道德更可悲;即使没有恩惠,也比没有美德更痛苦。范、中行二氏虽然强悍,却忽视民众生活,让他们死于非命,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罪恶。而对于变化这一问题,他指出,只要几天工夫,就能见到巨大的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政见上的差异,使得他与赵鞅产生了极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他的死亡。不过,在人们心目中,他依然是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物,一直以来都有许多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如率领当地百姓修建汾河堰坝,以解决水患问题,让人们安居乐业。此外,还有关于横渠引汾河水灌溉农田,以及冽石山下的祠堂,都成为了纪念他的地方。这一切,无疑证明了他在民间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