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彰显自己建立新朝的伟业,便在1368年更改国号为“大明”,并颁布了“洪武”年号。洪武元年的岁末,即1370年,明军攻占大名府(今河北省邢台市),标志着明朝对北方地区的完全控制。此后,洪武五年(1372)又灭亡了元朝残余势力,使得明朝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权。

洪武十八年(1385),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篡夺皇位,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格局。随后,他于1399年改元为“永乐”,并开始了对外扩张政策。在永乐十九年的正月间,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的原因,以及对外征服后的内忧外患,这一时期也被视为是国家治安较好的时期之一。

永乐二十八年的正月初三日,即14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席卷全国,大量冰雹和霜冻导致庄稼凋零,人民生活困难。这也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大寒波事件之一,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灾害性天气事件。

由于长时间战争消耗以及内部矛盾激化,“成化”、“弘治”两帝相继上任,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的措施来巩固中央集权,并加强农业生产,以减少民众负担,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然而,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罗贯中的起义,但最终均未能引发广泛影响。

“嘉靖”、“隆庆”、“万历”的三个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段特殊时期,这个时代虽然没有发生像前面提到的那么大的战乱或自然灾害,但是却伴随着严重的问题,比如严密的监察制度使得官员之间互相牵制、腐败现象频发;同时,由于人口增加和资源分配不均,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饥荒、疾病等。此外,这一时期还见证了文化艺术上的繁荣,如文学家王世贞、徐祯卿等人所作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