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黄巢王仙芝起义是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部队,鼎盛时期,总人数多达五十万大军。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黄巢的,完全属于那种“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类型。
他们从起兵到败死,一直没有彻底推翻唐王朝的想法。黄巢甚至在打进长安的两年多中间,也并没有追击唐王朝残余势力的想法,而是只顾自己在长安享乐,也就是在和唐王朝和平共处。坐等唐王朝发动,才被动地狼狈逃出长安。黄巢自公元875年起兵响应王仙芝,到880年攻人长安登上大齐皇帝的宝座,前后五年间曾经五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平均每年一次。
黄巢先后五次的乞降求官活动,公私记载都很不少,铁证如山,无可掩盖。现按时间顺序,扼要列举如下:
第一次,876年年底,王、黄两人与唐朝的薪州地方官共同商量投降条件。王仙芝得到了一个“左神策军押牙”的小官,准备接受,黄巢一无所获,大闹起来,谈判破裂,他们纵兵大掠薪州,呼啸而去。
第二次,878年初,王仙芝败死。黄巢向唐天平军乞降,唐廷准备给一个右卫将军(从三品)的虚衔。正谈判中,黄巢得到南方空虚的消息,乘机南下,准备袭取重要的城市,作为谈判求官的资本。
第三次,878年底,黄巢乘虚袭取福州,自以为有了本钱,随即写信给唐浙东观察使崔谬与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请他们向唐廷多说好话,给自己一个节度使的职位。
第四次,879年,黄巢听说广州繁华,以与李迢进行投降谈判为借口,突然袭取广州,并强迫李迢上奏唐廷,保举他为广州节度使,被李迢断然拒绝。黄巢只好亲自上书唐廷,乞求广州节度使一官。唐廷的答复是“不许”,只同意他在投降后,封一个“率府率”的小官(皇太子属官、四品)。双方讨价还价,颇费时日。因为他们在广州杀人太多,瘟疫流行,(据外国人当时记载,黄巢在广州杀回、、犹太人等共十二万余人)全军多病。黄巢决定北返,绕道广西、湖南,屯兵江西,伺机过江北上。
第五次,880年夏,黄巢在江西信州,又遇瘟疫,士兵疲病不能作战。他又写信给唐淮南节度使高骄乞降,仍然希望得到节度使职位。因为久未得到答复,他乘机北上,袭取东都(洛阳)。以后竟然进了长安,自己做了大齐皇帝,也就用不着再乞降求官了。
第二,黄巢起义军根本没有建立根据地。
作为农民起义,初起之时固然需要流动作战以壮大自己,到有一定的实力之后就应该建立起一块根据地,做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也可以在根据地里推行一些新政,作好日后建国的准备工作。但是黄巢不以此图,他从跟随王仙芝起兵,直至败死,前后十年,一直是流动作战,甚至在唐朝兵力薄弱的江南如人无人之境,也不想建立一块根据地。为什么?他的行动充分说明了他起兵的目的。
五年多中间,他一边作战,一边乞降求官,从没有中断过。为了增加求官的资本办法只有两个,一是袭取大城市,二是尽量扩大自己的队伍,人数越多越好,声势越大越好,以此对唐廷施加压力,求得。既然只想做大官,不想做成什么大事业,他又何必去艰苦奋斗,去建立什么根据地。不如成天地尽情享乐。反正交易谈成了,立刻走马上任,自己盘踞的大城市与队伍都可以作为筹码交出来。
880年冬,黄巢全军号称六十万乘虚进人中原,吓跑了唐守军,连占东都洛阳、憧关,直入长安,唐僖宗向成都逃跑。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机会,黄巢就应该分兵据守洛阳、撞关,保护从东南富裕之区运粮到长安的交通线,然后固守长安,建立政权。可是黄巢却改不了自己的流寇脾气,竟然顾头不顾尾,荒唐地把几十万大军一起带进长安,举行他大齐皇帝的登基仪式,大过皇帝瘾。他自己钻进深宫享乐,士兵们满街游荡,到处扰民。几个月后,出现粮荒,长安城里一片混乱。
小股唐军乘乱攻城,做了皇帝的黄巢十分虚弱,立刻带了少数随从逃跑出城。唐军进城之后,受到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及其部下到了城外定下神来,才发现入城唐军人数很少,随即人城,两军大战于热闹市区,逢人便杀,闹市成为一片废墟。重入长安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一事恨之人骨,居然下令“洗城’,(屠城)。
老百姓非死即逃。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长安,不久就人烟断绝,成为空城一座。后来唐廷借沙陀兵协助攻城,一万多沙陀兵与黄巢部下十余万人对阵,黄巢部下一战而溃,黄巢只好弃城逃跑,待他跑到山东狼虎谷时,只剩残兵一千余人,黄巢走投无路,身亡(或曰被他的外甥林言所杀)。
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黄巢起义军只想着受招安,不去建立根据地,没有长远的打算,虽然一时间声势浩大,但还是躲不过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