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在了解她的时候,都会带着这样的认识,维护匈奴和西汉关系稳定将近半个世纪,她是民族友好使者,接下来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古代美女——王昭君。
公元前五十二年,王昭君出生在南郡秭归县的一户平民百姓的家庭里,就是现在的湖北兴山县。公元前三十八年,出落美丽的王昭君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紫禁城的一名宫女。入宫之后,王昭君不喜后宫生活,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因此毛延寿故意把她画的不是很美丽,因而没有入选汉元帝的后宫中去。
公元前三十三年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朝,请求和亲,要求娶一位汉族女子,王昭君这时便自告奋勇,于是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他见到王昭君的容貌之后,很是高兴,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永保边境和平。王昭君嫁到匈奴之后,被称为宁胡阙氏,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他们有一个孩子,叫做伊屠智伢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
公元前三十一年,呼韩邪单于去世,王昭君想念中原,上书给汉元帝,希望可以回到中原,但是按照匈奴的习俗,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的思乡心死了,他们两个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有两个女儿。公元前二十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靡胥继任,两年不到,王昭君病逝。
王昭君的一生是曲折离奇的,她化身为和平使者,远嫁他乡,为了维护匈奴和汉朝的关系,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在匈奴,她劝单于不要发动战争,使边境人民免受战乱之苦,她将自己的中原文化尽数传给匈奴人,她一个人影响了整个匈奴乃至中原人民的生活,元代诗人赵介评价王昭君,说她的功劳并不亚于霍去病大将军。
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为什么要派王昭君去匈奴和亲呢?社稷和利益是首位的,在当时的皇家,婚姻从来都是的附属品和牺牲品,而当时王昭君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伤害下,自愿远嫁匈奴,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对这位姑娘心存敬意,王昭君的和亲,加强了民族团结,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什么要远嫁匈奴呢?我们一一来分析,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汉武帝多次派遣大将征讨匈奴,卫青,霍去病等人不辱皇命,带领十万大军出征,数次将匈奴打败,匈奴的势力日渐衰弱,同时还有张骞出使西域,说服西域,和大汉朝统一战线,就这样匈奴日渐衰弱。
公元前五十八年,呼韩邪单于即位,匈奴成了两个汗国,由于多年的征战损耗了过多的人力和财力,呼韩邪单于无法应对,于是他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公元前五十一年,他代表匈奴向汉朝投降,汉宣帝在宫廷里大摆宴席欢迎他,呼韩邪单于此后不断的向汉朝觐见。
在汉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的势力在匈奴里日渐壮大,公元前三十六年,匈奴统一,呼韩邪单于成为了匈奴的首领以后,在公元前三十三年,向汉宣帝请求离开河套,他回到了自己的故土。
为了维护匈奴和汉朝的友好关系,他们双方需要一个理由去维护,就像中国古代所说的之好,这时和亲是最好的选择,王昭君也就走进了大家的视线。
王昭君究竟是谁呢?其实大家所知道的王昭君不是真实名字,王昭君,字嫱,她于十七岁入宫,在这幽幽的紫禁城中,看遍了尘世浮华,当要选一个宫女封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时候,宫里沸腾了。
这偌大的皇宫其实就是一个鸟笼,皇帝宠幸了的姑娘谁都飞不出去,只能在这个笼子里孤苦一生,但是条件艰苦的边境和再也不能见到亲人的两难又让很多人退缩了,这一去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了双亲和这富饶肥沃的土地,于是应试的人寥寥无几。
王昭君就很不一样,她想着,与其在这汉宫里空等白头,苦熬岁月,还不如远嫁到匈奴,那还是个皇后呢。王昭君和别的女子不一样就在于,她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见不到故乡,更不会为了远嫁匈奴而难过。
于是她将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王昭君敢于追求自我,这一点和中国古代所推崇的三从四德格格不符,因此有人猜测她并不是汉族呢姑娘,她出生在湖北,是土家人的聚集地,而她身上所展现的刚强不屈的品行也是土家人的代表。
由于汉朝的强大,呼韩邪单于需要借助汉朝的势力为自己的所统治的政权带来稳定和平安,所以尽管王昭君不是公主,仅仅只是一个宫女,他也将王昭君封为了阕于。从这一点看,呼韩邪单于也是一个睿智的君主,他希望王昭君的到来给匈奴带来长久的和平,的确,王昭君自己也做到了和平大使的身份。
我们很多人看的戏剧文学作品中,比如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旷世绝恋,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要江山不要美人,而事实就是在那个男权社会,女人的地位相当低,就算是王昭君这样为了两族和平做了巨大贡献的传奇女子,而我们连她的真实姓名都只能靠猜测,很多人都会有诸多的疑问,比如王昭君真的是自愿的吗?如若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又在呼韩邪单于去世之后,上书给汉宣帝,希望可以回到汉朝呢?
王安石曾为王昭君写过一首诗,诗中写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中没有一字一句是讲爱国的,它从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出发,很是真实的反映了王昭君身为一个女子的无奈和妥协。但是即便没有这些情感的渲染和烘托,我们也要对这位奇女子表示尊敬,就像一开始说的,明妃风貌最聘婷。王昭君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