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国祚甚短,仅15年,但仍能从一些考古发掘中发现其在铜器、漆器和陶器三个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代工艺美术的概貌。
青铜器是秦代一个重要的工艺生产品种。秦都咸阳曾发掘出一处制铜工场,占地达900平方米。秦代统一后对青铜器皿,尤其是兵器,控制很严格。
大收天下兵器铸成金(铜)人即为一例,另外还用这些铜制品铸造了大批便利百姓的器皿,如铜质的秦权、秦量,这在考古中有大量发现。传统的青铜器如精旧的礼器、饪食器已大为减少,仍保留下若干礼器和切合实际用途的器物,如鼎、簋壶、铜镜、带钧等器物。秦鼎的造型腹浅,矮蹄足,腹间有一道弦纹,具有浓重的地方风格。陕西秦墓中出土的鼎一般具有这个特点。
簋的造型是口敛、小耳、没有垂饰。秦代铜镜以湖北云梦睡虎地9号墓出土的武士刺虎豹纹镜为代表,镜背中央有三弦纹的小钮,方形钮座四周,在细密的菱形羽地纹上,饰以两两相对的浅浮雕武士刺虎豹纹,武士手持剑、盾,作伺击向野兽发起突袭状。另外秦代还有两种具有浓厚地方艺术特色和时代特色的铜器品种,鍪和蒜头瓶。鍪是一种锅,造型优美,扁圆腹、圜底,敛颈而口沿外张,肩腹交接处常附有环耳,形成圆的调和;蒜头瓶是在瓶口处鼓大,作六瓣形蒜头状。
漆器是秦代的另一个很发达的工艺生产品种。1975至1976年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了140件秦代漆器。这座大墓经证实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修建的。其中有漆盒、漆壶、漆奁、漆耳杯、漆盂、漆风鸟勺、漆匕等十多种。除两件为竹胎外,其余皆为木胎。多为内红外黑,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其中有继承战国时期作风的,也有独创的新作。如两件漆盂心正中,用朱漆彩绘二鱼一凤,鱼的形态简单,类似现代鲤鱼。站立在两鱼之间的凤鸟,一件凤鸟头顶缨络,提起一只腿,昂首阔步在向前行走,另一件凤鸟俯首注视着什么。描绘真实生动,是两件非常优美的漆器作品。三十四号墓还出土一件凤鸟形勺,整个勺形为凤鸟,凤头作柄首,凤颈作柄,凤身作勺体,漆黑漆,并用红色和赭色画出羽毛,这是一件象生的漆器,是实用与装饰结合较好的器物。另外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两件木梳和木篦最为杰出。木梳和木篦的上部呈弧形,正反两面都有用黑漆勾线,用红、黄等色敷彩的人物装饰图案。木梳正面反面为宴饮歌舞场面;木篦的正面表现送别的场面,反面则是描写相扑的比赛,人物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装饰性。出于商品生产管理的需要,漆器上常书写、刻划一些文字和符号,其中有的是地名,如“咸亭”、“亭上”、“许市”,有的是工匠姓名如“朱三”。
秦代陶器的制作也很发达,在首都咸阳就有许多制陶作坊,既有官营的,也有的。品种很多,其中有的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茧形壶,又名鸭蛋壶,腹部向两侧扩展,酷似蚕茧,造型洗练优美,别具特色。蒜头壶也是对壶口进行艺术处理,大如蒜头,都极有地方特点。秦代陶器也同漆器一样,多印有文字,以表示产地、工匠的籍贯和姓名等。如“咸亭”、“蒲里”、“阳安”、“少厚”、“沙寿”等等。最能代表秦代陶塑工艺水平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兵马俑,秦代工匠运用雕、塑、堆、提、贴、刻、画等多种技巧来显示主体形象的体、量、形、色、质等艺术效果,如头部的鼻、嘴、眉,主要系捏制而成,眼睛则剔挖出来,毛发是先粘泥条再行刻划,躯干是用泥条盘筑法一层层地叠筑而成,脚、腿、手系实心雕出。至于陶马各部位则分别泥塑、套合烧成。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色彩,以体现其质感,例如面部和手用粉红,以表示肤色,铠甲用褐色,而甲扣则用朱红。按身体的部位分模制作,然后粘接套合,有的是先烧后按,有的是先接后烧。这些兵马俑烧制得火候匀、色泽纯、硬度大。如此巨型的陶塑,几乎没有变形或裂缝,表明了秦代制陶工艺的惊人成就。
秦代工艺美术的一般作品造型简单洗练,注重实用,具有敦厚质朴的艺术美。
文章来源:史仲文,胡晓文:《中国全史百卷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人学研究网·中华文明栏目责编:紫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