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天的人们而言,释迦牟尼仍然有着他的感染力,依然是佛教信徒心中的神。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


1、释迦牟尼为什么出家


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沙门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2、释迦牟尼种族考证


考证和研究:印度雅利安人源自高加索白色人种,由印度西北方往东南拓展。释迦族地处婆罗门文化圈外,雅利安人到达的时间很晚,释迦族应是印度东方土著即黄种人。1898年在尼泊尔法显所述迦毗罗卫遗址掘得释迦牟尼的舍利瓶;另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石刻,释迦族位置得到确定。《大唐西域记》载玄奘游印时释迦族地区为黄种人所居,非雅利安人。


释迦族传说:传说迁自别处的释迦族,自诩是“太阳后裔”,而雅利安人最初也信仰太阳神,但太阳崇拜普遍于古代,不仅限当时的印度。释迦族将乌迦格王视为祖先,雅利安的敌人浮陀落族也视其为祖先;若属实,释迦族便不会是雅利安人。19世纪开始,西方学者发现,现存婆罗门与刹帝利氏族系谱有长久的伪造传统。低阶层婆罗门会为各部落首领伪造出身,使其成为刹帝利氏族。


释迦族来自印度东方:长阿含有六族(释种、俱利、冥宁、跋耆、末罗、酥摩)奉佛的传说,这些印度东方小族和释迦族有相同神话,彼此通婚,也可能源于共同的祖先。佛灭后的五百结集,波夷那比丘说“佛出东方”、“佛出波夷那”,而他们便是吠舍离一带的跋耆族比丘。


印顺法师考,杂阿含有婆罗门辱骂释迦牟尼为“领群特”(相当于“吠舍离人”);长阿含有婆罗门指释种“卑陋下劣”;中阿含有从佛出家的婆罗门被同族痛责。雅利安人以自身种姓为傲,歧视印度其他种族。婆罗门将释迦牟尼视为吠舍离人,说明他们有血统文化和外貌上的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