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世称为陈白沙。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古琴家。岭南地区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也是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被后世称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岭南一人”。
陈献章生于广东新会都会村,10岁随祖父迁居白沙村。二十岁那年春天考中秀才。正统十三年四月进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会试落第后拜江西吴与弼为师,成化二年复游太学入京至国子监,以《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而名振京师,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让陈献章作吏部文选清吏司历事。后辞官回到新会,聚徒讲学,四方学者慕名而至。成化十九年,明宪宗授以翰林院检讨而放归。陈献章自此便居乡讲学,屡荐不起。万历初,从祀孔庙,追谥文恭。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提出著名的“学贵知疑”教育理论,强调“提出问题”之于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意义,逐渐形江门学派。陈献章的白沙心学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的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陈献章学说高扬“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对整个明代文人精神的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物生平
陈献章(1428-1500年),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广州府新会县白沙里人,故又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陈献章本是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白沙乡的小庐山下。白沙村濒临西江入海之江门,所以明清学者称其学说为江门之学。陈献章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是明代心学的奠基者。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陈献章参加乡试获第九名,时年20岁。次年入京参加礼部会试,中副榜,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年)再次参加会试,又落第。但陈献章对于追求学问却始终锲而不舍。27岁那年,他闻说抚州临川郡地方,有位著名学者康斋先生(原名吴与弼),学识造诣很高深,读透了朱熹编辑的《伊洛洲源录》之后,还精究宋、明理学的源流,明圣人之道,复孔、孟之传。陈献章为了拜访名师,不怕长途跋涉,越庚岭,过梅关,抵达赣州(今江西省)。他先顺赣水而上,经吉水到了清江,上了岸再由陆路来到崇仁县,终于找到那位弃官不做,宁愿在家讲学的吴与弼先生。
吴与弼治学很严,他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必须专心一致,不容精神涣散,思想要集中,静时修养,动时省察,务使内心湛然虚明。陈献章见了很受启发,得益不少,但对于吴与弼关于《易经》的分析,陈献章未得满意。第二年,他就拜辞吴老先生回归江门白沙村,在小庐山麓之南,建筑成一间颇具规模的书舍,题名“春阳台”。
从此,陈献章一心隐居,专心读书,足不出户。为了减少对他的干扰,家人就在墙壁凿了个洞,饮食衣服,均由此洞递进。陈献章隐居春阳台苦读经典著作,探讨先人哲理,经过十年苦学,冥思,舍繁取约,把握心与理吻合的关键,学问与修养,获得飞跃的进步。1465年(明成化元年)的春天,陈献章决定在春阳台设馆教学,乡村邻邑的学生慕名而来。
公元1466年,陈献章接到顺德县钱溥一封信,规劝他趁新任皇帝复礼施教,整顿朝纲,考取功名,为社稷效力。于是决定再上京师,复游太学。时年陈白沙38岁。抵京后不久,国子监祭酒邢让以“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为题试陈献章。陈献章于是写了《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韵》诗,受到邢让的赞赏,由是名振京师。
一时间,京师名士如罗伦、章懋、庄昶、贺钦等人欣然与之交往、同游。其中贺钦还辞官,行拜跪礼,事之为师,毕恭毕敬地为其捧砚磨墨,足见陈献章在当时士人中的声望。邢让向吏部尚书卫翱推荐陈献章到部里当司吏。然而,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仍得不到重用,陈献章接到任职是吏部衙门当个日捧案牍、抄缮校核、封发递送的低级小吏。这是陈献章的首任官职,也是其一生中到任的唯一官职,在任职期间勤勤恳恳,不敢稍有怠慢。陈献章为人耿直,由于不屑巴结朝中的权贵人物,触怒了当时官居礼部侍郎的尹昊,受到权臣的暗算和陷害。
成化五年(1469年),陈献章已经42岁,再次参加会试,也就因奸臣弄权应考失败了,陈献章放怀一笑,决定南归。陈献章返回江门,与老母妻儿及兄长献文共叙天伦之乐。从此,陈献章一心研究哲理,重振教坛。这时候,陈献章的名声远播,四方学者都纷纷前来要求执之礼,入学受教。陈献章设教十余年,不少学生得益于他的教诲,成为朝廷的栋梁柱石,“江门学派”亦于此形成。
1483年(明成化十九年),陈献章55岁了。因为得到两广总督朱英、广东左布政使彭韶等的推荐,要上京应诏,为朝廷献力。经过半载旅程,到达北京。那时已晋升为吏部尚书的往日与陈献章存有矛盾的权臣尹昊,还心怀仇恨,盛气凌人。陈献章只好称病,要求延期应诏。最后,写了一份《乞修养疏》给宪宗皇帝,请求批准他回家侍奉年老久病的母亲。
皇帝被《乞修养疏》那篇文章感动了,觉得陈献章不但学问好,而且孝义堪嘉,准许他回归养母,还封赠他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陈献章自此便居乡讲学,屡荐不起。晚年他逍遥于自然,养浩然自得之性,心学思想体系臻于完成,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学原理和“中养出端倪”的心学方法。
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陈献章病逝于故土,终年72岁,谥号“文恭”。陈献章原葬于圭峰山,后由门人湛若水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改葬于杜阮镇现址。1574年(明万历二年),朝廷为纪念陈献章而下诏于白沙乡建陈白沙祠,并赐额联及祭文肖像。匾额曰“圣代真儒”、“圣道南宗”、“道宗濂洛”、“派接鹅湖”,额曰“崇正堂”,联曰:“道传孔孟三千载,学绍程朱第一支”。
1585年(明万历十三年),皇帝又诏准其从祀孔庙,据考证在岭南地区的历史人物中,能从祀于孔庙者,只有陈白沙一人而已,故有“岭南一人”、“岭学儒宗”之誉,而在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中,也仅有薛瑄、胡居仁、陈献章、王守仁四人获此殊荣。陈献章生平作有大量的性理诗,由门人整理成《陈献章集》刊行,有《白沙子集》、《白沙诗教解》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