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被谁灭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传统历史观中,人们习惯于将唐朝衰败归咎于外族入侵,如吐蕃、回纥等民族。但事实上,这些民族虽然确实对唐朝构成了威胁,但最终导致唐朝崩溃的是一场起义——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由河北两个军区的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叛变。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余年,对整个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它不仅削弱了中央集权,还使得地方势力变得更加强大,最终促进了封建割据时代的到来。

此次事件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事实,那就是当时社会内部矛盾激化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长期内战和政治腐败的双重打击下,中央政府失去了有效管理国家的手段,而地方武装则逐渐脱离中央控制,最终演变为独立王国。

在这期间,还有一位名叫李淳风的人物,他曾短暂地联合各方力量试图恢复中央集权,但最终因内部矛盾而失败。他尝试通过改革来挽救局面,比如减轻徭役负担、整顿财政、加强边防等,但这些措施都未能根本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地方军阀也开始崛起,他们依靠私人武力维护自身政权,不再听从中央指挥。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最有能力的人物也难以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这也是为什么说“唐朝被谁灭”的答案并不单一,它反映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社会结构下的分裂现象。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过程中的文化影响。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大量文人学者流离失所或成为逃亡官员,这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都在这段时期创作了一批作品,他们用自己的笔触记录下那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也让后世能够感受到那份悲剧与美丽共存的情怀。

总结来说,“唐朝被谁灭”的问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历史条件、社会状况以及个人选择等多方面因素的问题。尽管我们可以指出具体的人或者事件,但是真正导致其覆灭的是更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和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此外,这个过程还带来了新的文化发展,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盛世”与“末日”交织成一种独特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