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其形象和职能经历了多次演变。根据《周礼》的记载,风伯即箕星,与雨师共同掌管天气变化,是国家祀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箕星在天文上对应于现代的北斗七星之一——北斗四星之下方的箕宿,这个位置与“开运”、“兴发”的寓意相符。
在楚地,风伯被称为飞廉,它是一种怪兽,有鹿身、雀头、角和蛇尾豹文的奇特形象。在道教传统中,风伯常被描绘成一个白发老人,用轮子驱动风来调节天气。
汉族民间传说中,也有关于风伯的故事,比如“封姨”,她是女神形象,以飓风来表示对植物生长的危害。在一些地方,如永州祁阳,还有名为“風伯山”的地方,被认为是当年飞廉居住的地方。
秦汉时期后,对于风神的信仰逐渐被道教吸收,并进行了统一,使得原有的信仰体系更加系统化。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将风神进一步人格化,从而出现了几位比较著名的风神,如方天君等。
奉祀方面,在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而在道教宫观中,也会设殿供奉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这份敬畏和祭拜对于当时社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体现了对自然力量控制能力的一种追求,同时也体现出人类对于自然界顺应和协调关系的一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