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风神,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中记载蚩尤请来风伯雨师施展法术,以大风雨对抗黄帝部落。在《周礼》中,被列为“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其中“箕星”被认为是风神。
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神秘怪兽飞廉为風伯,《水經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風神。唐以后,因風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
据道教宫观供奉的习俗,其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与南方信仰的大禹女孟婆相区别。普通道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風」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風伯,一般道只是在大型斋醮时才供奉風伯。
春秋战国以后,風神信仰逐渐统一,在中国北方普遍崇拜飛廉或稱為箕星,而南方則崇拜鳥形或帶有羽翼的飛廉。應昭《風俗通義·祀典》記載了各種關於 風師 的儀式與象徵,其中包括楠燎祭司、中司命等。在這些傳說和禮儀中,可以看出古人對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以及對氣候變化影響農業生產的一种認識。
由於其職責涉及氣候調節和自然災害控制,因此不僅受到尊敬,也常被視為災異之兆。在民間傳說中,有時會將風伯描繪成女性形象,如「封姨」,代表著強烈的地面颶嵐,這種描述反映了當時人民對強烈天氣事件的心理恐懼和實際經驗。此外,由於其角色緊密相關於農耕文明中的季節循環,它們在農曆文化中的位置也非常重要,並且通常與其他自然元素如雷電、水滴結合,以達到調控四季更迭和保障穀物收成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