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怪,以人面鸟身的天神形象出现,被尊称为风师、飞廉或箕伯。中国古代对风神的崇拜起源较早,《周礼》中已有“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的记载。
在《水经注》和《楚辞·离骚》等文献中,描述了风伯的形象和职责。据说,飞廉原是蚩尤的师弟,其相貌奇特,有鹿身雀头,角峥嵘古怪,有蛇尾豹文。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时发现了一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
后来,他将这块大石逮住,并从其学习了致和收风的奇术。在蚩尤与黄帝部落的大战中,蚩尤请来了 风伯施展法术,使黄帝部众迷失方向,但黄帝最终凭借指南车打败了蚩尤。被降伏后, 风伯成了掌管八面来風消息、通五运之气候的天使。
在秦汉以后,由于道教吸收这一信仰,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如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在道教宫观中,也设殿供奉 风伯雨师及雷公电母。
对于 风伯 的奉祀,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並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文化交流与发展,对 风神 的信仰逐渐统一,而不同地区则有不同的形象和故事,如北齐时期流行的一位南方風神孟婆,以及唐宋以后出现的人物化概念如「封姨」、「方天君」等。
至今,在永州祁阳仍有座名为 风伯山 的地方,这里传说即是当年之山。而在普通道寺庙中,大型斋醮期间才会供奉 风伯,这反映出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