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亦称风神或箕伯,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根据《周礼》和其他古籍记载,风伯是掌管八方来风、通五运气候的天神。在不同的地域和时期,人们对风伯的形象和职责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楚地,风伯常被视为飞廉,这个名字来源于鹿身雀头的怪兽,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被周武王击败后殉国,天帝感动其忠诚,将其封为风神。在南方,一些地区则信仰一个名叫孟婆的女形象的风神,她与江水有关,被认为能够控制大風雨。

道教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等固定塑像帽。唐宋以后,由于雷电之力的恐怖力量,对自然灾害如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认定 风伯作为凶神。因此,在祭祀时需要特别小心谨慎。

关于奉祀方面,从秦汉至唐宋时期,都有记录显示对 风伯 的奉祀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而在道教宫观中,也设殿供奉 风伯 雨师、雷公电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在大型斋醮时才供奉 风伯。

总结来说,《周礼》认为 风师(即 风伯)是箕星,可以致使万物生长,有功于人,因此被王者所祭以报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飞廉或者蜚廉曾经拜真道人为师,与蚩尤并肩作战,但最终被黄帝部落击败后,被封为了掌管八方来風消息、通五运之气候的天神。

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 风伯 的认识逐渐多样化,但基本上都承认它是一位具有强大力量控制天气变化的人类化的大自然元素。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如《山海经》、《淮南子》、《云笈七籤》等,以及考古发现来了解更深层次关于 风伯 神话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