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怪,亦称风师、飞廉、箕伯等,是人面鸟身的天神。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中记载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以大风雨助己伐黄帝。《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風師其也”。
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而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在楚辞·离骚中,有句子提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唐以后,因 风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但由于他的力量强大,也常以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因此被视为凶神。在汉族民间传说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 风 神“封姨”,就主要体现了 风 对植物生长的危害。
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風雨”、“养成万物,有功於人”的 风 神已经成为国家祭祀的一部分,并且在道教宫观中设殿供奉着 风 伯和其他气候相关的诸多仙佛。
然而,与龙王和其他自然灾害有关的大型斋醮活动才会单独奉祀 風 伯,而不在日常生活或小型仪式上特别供奉。此外,由于 風 的重要性,使得各地都有对 風 神进行敬拜和祭祀的情形,其中包括南方地区所崇拜的小女孩孟婆,她与江水相连,每次出入都会带来風雨,从而影响了当地的人们生活。
随着时间推移,对 風 神信仰逐渐演变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更加统一的人格化版本,即白须老翁持轮扇状塑像,这样的画像至今仍然可以在一些道教宫观看到。对于这种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上的适应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然力的认识以及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去表达敬畏与感激的心情。
最后,要指出的是,对於中國古代漢族傳說中的四大獸——龍、大蟒(蛇)、虎與豹,以及對於其中之一——風來進行探討,這種探討不僅涉及到這些生物本身,而且還牽涉到他們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與影響,以及後世如何將這些動物轉化為具體人物或概念去理解與應用。在這個背景下,本文試圖提供一個全面的概述,並進一步探索它們如何從古代傳說發展成為現代認識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