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龄,溥仪的第三任妻子,以其端庄贤淑闻名。她的中文名为谭玉龄,而别称则是祥贵人,他他拉氏。在国籍上,她是中国人,满族血统在她体内流淌。她出生于北京,在1920年的冬季初来了一位新生命。然而,这个生命只短暂地存在了两年,就在1942年8月14日悄然离去了。

她的封号是祥贵人,这一身份使她成为溥仪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不过,与其他皇室成员不同的是,谭玉龄有着自己的故事。她出生于一个满族贵族家庭,但是在辛亥革命后,她的家族改姓为了谭。这一切发生在她还未成长起来之前。

1937年,一场历史的大变动让婉容被冷宫囚禁,而为了补充宫廷生活中空出的位置,溥仪选择了与亲属合作,将当时的北京中学学生——17岁的谭玉龄带入宫中,并将她册封为祥贵人。在这个时候,溥仪32岁,而谭玉龄仅仅17岁。

尽管年龄悬殊,但两人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据记载,当时的宫廷生活里,有很多女客会陪伴着他们散步和嬉戏。而这些女子对待谭玉玲十分友好,让她感到温暖而不是孤独。但即便如此,她依旧无法逃脱命运中的悲剧。当年轻气盛的22岁少女去世之际,对于她的死因仍然是一个迷雾笼罩的问题。

从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些照片可以看到当年的少年时代版图:一位穿着旗袍、梳着短发、脸上露出微笑的小女孩站在“月亮门”前,那是一幅清晰而温馨的地景画面。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下了一个人的青春,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如何以优雅与坚韧共同面对挑战。

进入到后来的几年间,即使战争和混乱四处蔓延,谭玉玲始终保持着与溥仪之间恩爱有加的情感纽带。这份情意绵密地连接着两个世界,它们跨越时间空间,不受任何力量所扰动直至最后,他们共度过了一段难忘又痛苦的人生旅程。

随后,在1942年的某个秋天,“畅春轩”的停灵告一段落,她被安葬到了般若寺。而这一切都持续到了伪满洲国最终崩塌的时候。那之后,无论是在逃亡途中还是遭俘后的日子里,都没有忘记那位永远珍视的心灵寄托——般若寺里的遗体。直到自己走向最后一页,他才明白自己再也无力保护这份属于他的回忆,只能委托家人将那份心头肉转移到火化之地。他唯一留下的纪念品,就是背面写有“我的最亲爱的玉龄”的照片,一直紧握在手中,是他唯一能够保留下来的抚慰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