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古代汉族神话中的人面鸟身天神,以箕星或飞廉为称,掌管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其信仰起源较早,《周礼》中已有记载,为国家祀典之一。

传说中,风伯原是蚩尤的师弟,形象奇特,有鹿身、雀头、角蛇尾豹文之相。在一次与蚩尤对战时,风伯被黄帝部落所降服,并成为后来帮助黄帝打败蚩尤的重要力量。风伯的职责包括“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使万物生长,对人间有益,因此在历代君主眼中是一位受尊敬和祭祀的神灵。

然而,由于其能力也能引发自然灾害,如飓风等,使屋舍倒塌、伤害生命,因此也有凶神的一面。在民间信仰中,还有一种女性形象的风神,即封姨,她主要代表了风对植物生长带来的危害。

在道教体系中,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的固定塑像帽,其名为方天君。《唐会要》记录了奉祀風伯的事例,其中规定各郡应设坛,与王同祀。而普通道观则在大型斋醮时供奉風伯。

春秋战国以后,由于南北文化交流影响,不同地区对于風神的认知和崇拜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楚地则自古以鹿身雀头的怪兽飞廉为風伯,而在南方,则崇拜孟婆作为南方風神,大约是在北齐时期信仰盛行。

至今,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对風伯的祭祀活动,如永州祁阳附近就有一座名为「風伯山」的地点,被认为是当年飛廉降凡的地方。此外,在道教宫观中的供奉,也体现出對於這位掌握著自然氣候力量的大力者的敬畏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