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的萨尔丹,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大使团秘密访问了荷兰著名的造船厂。这个使团成员中,有一位20多岁、身材高个子的青年,他自称米哈依洛夫,是水手出身,声称自己是沙皇彼得一世的一个随员。在当地工人的注视下,这位青年不仅勤奋工作,还向工人们学习和记录各种造船技术。

他每写信给俄国时,都会盖上“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的图章。这让当地工人好奇,不知这位青年到底是谁?直到他们发现,这竟然是未来的沙皇彼得大帝。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其童年充满戏剧性。他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凡共同统治,但后来被姐姐索菲亚掌控。当时的小彼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热衷于军事游戏,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

随着年龄增长,这两个军团成为了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最终导致索菲亚试图暗杀他,但被彼得击败,从而夺回政权。正值商品经济兴起,全俄统一市场形成之际,俄国落后于西欧半个多世纪。此外,由于内陆国家缺乏海港,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

因此,当年轻的沙皇返回家乡,他决定效仿西方进行改革,为此带来了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并派遣年轻人才去东欧学习。他推动工业和商业发展,加快城镇扩张、资产阶级增强影响力。彼得还创建了第一支规模可观的海军,将军队改编为现代化模式,并实行西式教育法规。

在社会问题上,他主张实行西方化,如禁止蓄胡须、要求宫廷人员穿西装等。不过这些政策引发激烈反对,但产生长远影响,使贵族统治下的国家逐渐接受了西方风俗和文化。彼得还成功部分改组宗教机构并控制其,一方面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科学发展,同时引进儒略历并现代化文字系统。在他的统治期间,还创立第一家报纸。此外,在外交政策上,他领导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北部与瑞典交战,最终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战争结束后,被尊为“大帝”、“祖国之父”,正式将首都从圣彼德堡迁至莫斯科,从此圣彼德堡成为了主要与欧洲交流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