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希特勒的真实态度进行了重新梳理,发现他并非完全忽视中国或其他种族,而是出于一种普遍的心情——自豪与安康。他从未认为中国人或日本人比不上自己种族。他们都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他坦白地承认他们的历史并不逊色于德国。但他也相信,正如我们有权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一样,他们也有权为自己的历史而自满。

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当独处时光中沉思和反思时,他将中国(以及日本)视作追随德国脚步的次要角色。中国人和日本人就像“信用俗利安”一样,那是在他濒死之际的思考和真诚表达。那时候,他之前如何看待中国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魏玛共和国和国家(德国)与中国保持着松散的分界线:中国把德国作为古代文明典型来看待,而德国则建立起壮大的经济体系。那这一切,在1933年希特勒成为统治者以后持续存在,并且获得了来自德国的小量军事支援。

当德国训练成熟的人才给予了日本在二战期间最严重对抗时,我们可以看到谁曾经仰慕中华民族古老平民国家的地位。希特勒把其视为幻想中的盟友。但是,他同样热衷于煽动日本加入他的轴心国家,从1905年日本击败俄罗斯开始,德国一直支持这个行动。

自1937年7月7日起,中国与日本正式进入战争状态。这两个东方国家都被希特勒视为最受欢迎的盟友之一。在困难决策面前,他没有选择其中一个,只是选择了、日本,因为尽管两者都有深厚的经济和军事联系,但在军事上更具力量去抵御苏联。

即便战争正式结束之后,希特勒仍然重申了对于中国尊敬。在遗言中,我借此清晰地理解到,即使是一个极端恶劣的人物,也可能不会小看任何人类。而且,不论是什么样的事件,都应该以人类命运为考量。我试图探索一下,这个男人对于犹太人的偏见,以及那些不同寻常面孔的人们,是怎么回事?

尽管如此,我认为,如果我们审慎考虑这份遗言,我们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场关于生存、贪婪、恐惧、爱恨交织的情感爆发。在这场浩瀚的大戏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我们的任务是理解这些角色背后的故事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