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93年,罗马天子戴克里先推出了一项被后世称为“四帝共治”的计划,将帝国分为四部分,并设立了正副两位天子,其中包括戴克里先本人。然而,这一计划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与争斗之中。
306年,东方正帝君士坦提黑斯去世,按照规矩,副帝塞维鲁应接班,但君士坦丁大帝——君士坦提黑斯的幼子,却以自己的武力和政治手腕夺取了皇位。这时的君士坦丁虽然出身低微,但因其英勇善战、文武双全而受到民众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继续陷入内忧外患。312年,君士坦丁率军对抗李锡僧,最终在米兰战役中取得胜利,他成为唯一的罗马皇帝。此时,他开始寻求一个更高层次的指导原则来统治他的国家,因此他开始探索基督教信仰。
313年,在米兰发布的一份命令中,君士坦丁以及李锡僧正式放宽了对基督徒的迫害,并允许他们自由行使宗教活动。这标志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范围内获得合法地位,也是基督教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契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君士坦丁的大力支持使得基督教变得更加普及,最终导致他自己也皈依了这一宗教。在325年的尼科美迪亚会议上,即著名的第一届尼西亚公会上,由于他的主导下,对于早期基督神学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讨论和决议,使得耶稣被认为是三位一体中的独生子,同时排斥异端,如阿里乌斯主义等思想。
通过这些措施和政策调整,大致可以看出为什么古代史料记载说的是因为某种程度上的“兴趣”或“复仇心理”,但实际上可能更多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格转变,以及对自身权力的重新思考。而这背后,是一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社会都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