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末年的权臣与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在三国鼎立的乱世中,他凭借多年的奋斗,即便在赤壁之战中遭遇失败,也仍然控制了长江以北广阔的地盘。在那时,他拥有足够的实力去称帝建立新朝,但为何选择不做?主流观点认为,那时全国尚未统一,孙权和刘备仍在南方抗争,而曹操最大的优势是以奉天子名义讨伐不臣,这一举措若自己称帝篡位,将失去道德上的优势。曹操曾多次表达宁愿作汉朝丞相,不愿成为汉朝叛贼,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但这些并非决定性的因素。

真正阻碍他称帝建朝的最大障碍来自于那些大门望族,他们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并坚守忠孝仁义等传统价值观。这些建立稳定的家族希望能恢复基本的政治秩序,因此支持曹魏,因为曹操是为汉室效命;反之,一部分会反对他。另一个关键原因则在于他的用人政策。作为实用主义者,曹操提倡“不问出生、唯才是举”,这导致像许褚、典韦等寒门出身的人得到了重用。这一原则与名门望族们基于自身利益和传统习惯所采用的用人标准相违背。而实际上影响国家治理的人才几乎全都是从名门望族中选出的,如荀彧反对曹果王其实是在反对他的这一政策,而不是真正忠于汉室。如果曹操建立新朝并称帝,则放弃依靠名门望族管理天下的旧制度,让寒门也能轻易获得地位,那么这些名门望族培养的人才如何办?因此,就像孔融、杨修这样的人物,他们无法接受这一政策而与曺操作不合。尽管杀掉了一些,但无法抵御占据天下主流的心声。

因此,虽然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又不愿改变原则,所以干脆放弃了称帝。在儿子成为了魏王后,他想要称帝,便先向各大名家妥协承诺放弃父亲推行的一切,用人政策,从而获得他们支持,最终改朝换代并推出了符合世家的“九品中正制”。这个由世家组成的推荐人才体系成了新的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只有科举制出现后才能逐渐打破这种体制,让平民阶层走进历史舞台。而这些都让宦官家庭出身但深受贵族环境限制和外部压力的巨大局限性让强悍的 曺操作无可奈何只能顺应时代潮流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