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战前夜,奥匈帝国的皇帝弗兰茨·约瑟一世,显得像是一个遭遇了无数不幸的人。38岁那年,他的弟弟马西米连诺一世在墨西哥被枪决。60岁那年,他唯一的独子鲁道夫殉情自杀。他69岁那年,他的妻子茜茜公主在瑞士被刺杀。85岁那年,他的侄子兼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这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个老皇帝的一生中见证过太多亲人的离去,要问他最快乐的一刻,我以为是他的独生子的死后,那个事件让他产生了盼望。但是,茜茜公主是个活泼开朗的人,而约瑟妇则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所以他们婚后的感情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交流。而至于斐迪南大公违背约瑟妇的意愿,不顾老天子的反对,与一个平民女子结婚,这让老天子气愤至极。在所有人中,只有鲁道夫王子的死亡,没有触动约瑟妇的心。
鲁道夫王子为何选择这样的方式呢?首先,是因为他与父亲约瑟妇之间的情感纽带很紧张。约瑟妇从小就接受宫廷中的严格教育,因此他的性格里有一种固执和严肃不苟言笑的声音。他每天工作至少12个小时,并且始终保持着身体上的健壮,比如洗冷水澡,以提醒自己要随时准备战斗。此外,他还精通八种语言,这显示出他是一位聪明勤奋、自律的人。不过这种性格也有其弱点,即过分遵守礼制,从不苟笑话。这使得当约瑟妇试图逗乐时,如同奏琴给牛听一样,对于活泼开朗的茜茜公主来说,她无法理解这种情感缺乏开放性的生活。
然而,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仅有的儿子鲁道夫。他原本渴望自由恋爱,但由于父亲早已安排了一场婚姻,所以他内心充满了难受尤其是在他们只有一个孩子出生之后,两代人的关系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走。那时候鲁道夫开始酗酒寻欢作乐,无论回家还是不要回家,都表现出了对斯蒂芬妮公主逃避婚姻时机的渴望,也表现出了对父亲拒绝支持这一计划而去世后未肯改变态度的心理矛盾。
既然你不同意,那我就玩得更大一些!因此,在18岁的时候,鲁道夫跟玛丽·维特尔斯巴赫女男爵发生了一段私密关系。这件事几乎让弗兰茨震惊,如果能把这个孩子宰掉的话。他只是为了维持家族血脉才留下这个儿子。所以说,鲁道夫的情感纠葛,最终导致了他的反叛和有些荒唐的事情,就仿佛可以理解一下。
另外,鲁道夫还有抑郁症倾向。在奥匈帝国的情况下,这对于一个王室成员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当年的少年时代与姐姐相处得很好,一起游玩。但是除了那个沉闷女亲,还有那个沉闷奶奶。她认为 茂物教导没好,使6岁的大大的由奶奶抚养长大。而现在,大大的只能继续和姐姐一起游玩。
青春期之后的大大的,以及母亲一样活泼开朗。不知为何,他们俩之间竟然如此奇妙。一位活泼的小王子,被两个呆板的人包围,却找不到能够陪伴左右的一个像样母女或类似母亲那样又活泼又自由的人来陪伴。你觉得这孩子的心境怎么可能会好吗?
所以说,从少年时代开始,大大的并没有变成像父亲那样刁钻,而是成为了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王储,这也是导致他死亡的一个诱因。
此外,大大的以及父親关于帝国立场完全相同。大大的本不是一个放荡之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严格教育,所以即便治国也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偏向于法邦交往,而不是父親所偏好的普魯士。而对于待匈牙利的问题上,大大的更倾向於接纳强硬措施,而非父親所采取的手软方法。这意味着尽管两人在公共事务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却拥有着共同的事业观念。如果大大小学不会成为继承人,那倒也罢,可惜的是,大大小确实成了唯一继承人。当約瑟婦寿命有限到86歲时,让人们不得不思考,如果這樣下去,将來會有人來繼續收拾這個烂摊子的问题。大大小学不能容忍这些事情,而且直到58歲才可能登基,也就是說如果現在開始計畫,你們會看著你的女親約塞芙做錯事卻無法改正,你會怎麼想?这样的大大的政治上的宽重,没有任何打开门户,那也是造成大大的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之一。我觉得他甚至应该做个放浪形骸者算了。
总结:罗δό福德之死给予奥匈帝国带来了巨大利益变化。罗多福德之死后,由於約塞芙身體虛弱,再加上對斐迪南與平民女性結婚感到憤怒,她只好將侄兒斐迪南推為新任皇儲。但當時她突然病倒,這讓她決定干預斐迪南與平民女性結合的事宜,因為斐迪南最終選擇帶著新娘離開宮殿,這導致 斯蒂芬妮·貝哈姆夫人在薩拉熱窩遭刺殺事件爆發(導致第一次世界戰爭)。古老皇帝面臨著一個慘淡問題:連續失去親友,每個人都像是隨風消逝一般。而就在這時候,一場德國激勵下的談判促使約塞芙同意與塞維亞媾和,這才宣告第一次全球战争结束。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悲劇般的事態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