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9年,德国的入侵行动对波兰造成了毁灭性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紧接着,意大利也加入了这场冲突,与英国和法国在北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在那时期,意大利北非军队虽然拥有某些战术上的成功,但最终未能扭转战争的趋势。隆美尔将军被委以重任,在多次战斗中取得显著成就,并改变了北非战局。但就在关键时刻,英国调来蒙哥马利指挥英军,并在两次埃尔阿勒姆战役中大败隆美尔。那么为什么隆美尔会落败?答案并不简单。

首先,从补给线上看,德国北非军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阿拉曼战役后期尤其如此,其中特别是物资运输问题变得非常棘手。当时,每个月所能获得的补给量极为有限,而且由于供应线延长到过海运,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困难。此外,由于需要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补给,而不仅仅是为了敌方,即便是在10月底,当德军只能够得到15,000吨补给,而到了11月和12月,这一数字骤降至21,400吨,最终甚至跌至零。

此时正值盟军发起进攻之际,当德国人急需燃料而无法自行解决,他们不得不通过空运方式向托布鲁克港送去100吨燃料。这表明他们已经无力控制局面。而相比之下,对于盟军来说,他们拥有水上交通优势以及印度支那地区稳定的补给线,没有遭遇类似的问题。

从兵力对比来看,尽管双方总数接近6万人,但英军拥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坦克数量。其中包括1038辆各种类型的坦克,比如M3格兰特、十字弓、斯图亚特和瓦伦丁等。而且盟军占据了天空,为己方提供了制空权,无论何时都可随时进行支援。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当初英联邦力量因油耗不足而被迫放弃战斗的情景,如第21坦克旅。一系列这样的事件导致战争末期,只剩下35辆可用坦克。这一切,都使得即便是像隆美尔这样卓越的将领,也难逃失败命运。他再怎样出色,也无法抵抗那些众多劣势堆积如山的情况下的蒙哥马利指挥下的英联邦武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