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权臣、曹魏政权奠基人,其在三国乱世中凭借实力占据长江以北地区,拥有称帝建朝的资本,但他为什么选择不称帝?主流观点认为当时全国未统一,孙权、刘备南方抵抗,以及奉天子讨逆的道德优势使得篡位难以为继。然而,这些因素并非主要原因。
真正阻碍曹操称帝建朝的力量来自于各大名门世家,他们掌握社会资源,以忠孝仁义为传承理念,对维持基本朝纲伦常有所期望。尽管军阀横行,但这些世家仍希望能支持一个稳定的政权,而不是反对者曹操。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用人政策成为其称帝梦碎之石。他提倡“不问出生、唯才是举”,如许褚等都是寒门出身。但这与名门世家的用人原则和利益相冲突。而实际上影响决策的人才多半是名门出身,如荀彧反对曹操称王,是因为担忧这一政策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如果曹操建立新朝放弃汉室依靠名门管理天下,让寒门也可轻易上位,那么这些世家培养的人才如何是好?
因此,即便杀掉部分异己,也无法与占据主流心态的人心相抗衡。曹操作治原则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又不愿改变,因此选择了放弃称帝。这一点与他的儿子曹丕不同,他后来成功利用妥协获得了支持,并推行符合世家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普遍贵族环境,为中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