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东汉权臣、曹魏开国之祖,其称帝不遂,乃一项政策所致。关于司马迁事迹中,这一策略的巧妙在于它既非完全出尔反尔,又能维护其高大上形象。然而,此举并非主要原因。

真正阻碍曹操称帝建朝的最大力量,是来自各大名门世家。这股势力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以忠孝仁义为传承理念,即便天下大乱,军阀横行,也希望维持基本的朝纲伦常。他们支持曹魏,并非因为对其忠诚,而是因为曹操为汉朝效力,他们中至少有一部分会反对他。

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曹操的用人政策。他是一位实用主义者,以“不问出生、唯才是举”作为选拔人才原则,如许褚、典韦等都是寒门出身。但这种原则与名门世家的用人观念和切身利益相悖。而实际掌控治国政务的人才,则多数仍旧来自世家名门,如荀彧对此有所反对,但更多的是针对他的用人政策而非真心归依汉室。如果曹操建立新王朝并废除依靠世家管理天下的制度,让寒门也能轻易崭露头角,那么这些世家的培养人才如何?因此,与曹操意见相左的人如孔融、杨修等,便无法接受这一政策,尽管即使杀掉一些也难以与占据主流的心理抗衡。

面临这一点,但又不愿改变自己的信条,故而放弃了称帝梦想,而他的儿子 曹丕就没有这个顾虑。在继任魏王后,他首先与各大名门达成妥协,承诺放弃父亲推行的用人方针,从而获得支持,并通过改换制度来满足他们的利益,最终成功篡夺了政权。随后,他推出了符合世家的“九品中正制”,这成了建立新王朝基础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只至科举制出现时才逐渐打破了贵族专长。这一切都显现了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生前所未曾见识过的一切环境和外部压力的局限性,即使霸气十足的他,也只能在时代面前做出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