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唐朝的忠臣,以其公正廉明著称。早年考中明经科,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等职,深受民众爱戴。在处理权善才、范怀义砍伐昭陵柏树案时,他坚持认为他们不应处死,最终免去了二人的死罪,被授予侍御史。

随后,他被征拜为冬官侍郎,再任江南巡抚使,在此期间,他奏请焚毁1700余所祠庙,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他还改任文昌右丞和豫州刺史,并在这段时间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深受拥戴。

然而,不久之后,他因反对宦官王本立而被贬为复州刺史,但他继续秉持正直之心,并在690年再次出任地官侍郎。此后,因来俊臣诬陷他谋反,一度遭到逮捕,但狄仁杰始终坚守清白,最终证明了他的冤屈。

武则天最后将其释放,并重用他。697年,契丹作乱时,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以稳定局势。当时百姓返田耕作,使契丹人退兵,而狄仁杰也因此获赐紫袍和龟带,以及其他荣誉。

最终,在698年,当武则天试图立梁王武三思为皇太子而引发抗议时,是狄仁杰首先提出了立庐陵王李显的建议,这一意见最终影响了武则天的决定,让她将李显从房州迎回洛阳,使得唐朝的嗣统得以恢复。同年秋季,由于突厥南下的骚扰,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去讨伐突厥,这场战争使得突厥杀尽所掠男女万余人后撤退至漠北。而当突厥再次南侵时,即696年的神功元年(695-696),因为病卧不能亲征,所以由他的儿子担任前线指挥,与唐军取得胜利。这一次战役结束后,又因为身患重病被罢免,不幸去世于同一年。在他的生平中,无论是在政治斗争还是在外交事务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人格修养和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