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遗忘的历史:探索为什么这两代帝王被排除于正史

辽金之所以不列入正史,原因之一在于其政治体制与汉族文化的冲突。

辽金政权自建立起,就以非汉族为主导,而这与宋朝时期所倡导的儒家文化和对汉族优越感格格不入。因此,元朝统一中国后,便有意淡化辽金历史,以强调自己是继承者。

辽金政权在军事上虽然强大,但其军队主要由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组成,这与中原地区主流社会的观念相悖。

由于历代皇帝多为征服者,他们对于自己所建立的国家并没有深厚的情感,也缺乏维护中央集权和融合各民族利益的手段。这种情况导致了元朝统治下的“反对”态度,使得辽金历史最终未能成为正史的一部分。

辽、金二国之间存在长达近百年的战乱,这使得双方关系紧张,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历史记载。

战争给予了记录材料大量破坏,同时也影响了当时人们对于此类事件进行记载的心情。加之,南宋时期官方更侧重记录自身抗击外敌的情况,对北方政权持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因此,对辽、金两国的评价显得尤为苛刻。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他希望通过编纂《元史》来彰显自己的功绩而压缩其他国家的篇幅。

为了确保自己的形象和政策得到充分展现,他下令减少对前朝如辽、西夏以及蒙古部落早期活动的大量描述,从而削弱这些国家的地位,使他们在正式纪录中显得次要。

元末明初,由于元帝国灭亡,其文人学者受到了严重打击,无力或者没有动力去系统地整理或撰写完整且公正的地理志或志书。

许多文献资料因战乱而损失,或因时间久远而无法找到存活下来的人手去整理,因此,在那个时代完成一个全面的正史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那些幸存下来的文献往往带有明显偏见,难以全面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情况。

明初朱棣即位后,将《资治通鉴》作为唯一标准作品,为避免引起争议,有意淡化先前的封建割据状态,而高举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旗帜。

这样做既能够巩固新政府的地位,也便于将过去混乱局面简化处理,并进一步强调自己是恢复中华帝国正常秩序的人物,从而使得原本应该属于《明史》的内容转移到了其他地方,如地方志等书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