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光绪十三年,熊大镕就出生在福建武平县高梧乡的贫寒家庭。家境困难并没有阻止他追求知识,他靠着伯父的资助进入了私塾学习。后来考入福建优级师范数学选科,这是他的学术之路开始。
毕业后,熊大镔先后任职于武平官立两等小学堂和上杭中学。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位有远见的人物。在1913年,他与李云初、谢可玖、袁若人等共同成立了共和实进会,并筹办了自治学堂,被推为堂长,并被提任为两等小学校任校长。这一举措对于当时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他又创办了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并担任首任校长。在这个岗位上,他设立了蚕业班,为武平职业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径。除了教学工作外,大镔还曾担任过县教育局长,直到辞去这一职务回到教书岗位。
抗日战争期间,大镔家境更加困难,但他依然坚持教书,不懈地传授知识给学生。他自制挂图、教具,以山上的厘竹制成竹笔供学生使用,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尽管生活艰苦,但熊大镔始终保持着恬淡自持的心态。他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科目都有深入研究,对学生进行系统教授。大至国家的大政方针,小至生活中的细节问题,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他们思考,使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8岁时,熊大镔因病去世,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依然存在于我们心中。他的一生,是对知识无限尊重与热爱的一生,也是对社会有着重大贡献的一生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