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三生平简介:他与樊锥同为清朝时期的拔贡状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思想,设立了时务学堂、南学会和时报馆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和石蕴三都参与了这些活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被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被通缉。幸运的是,他与樊锥一起躲藏在山间避过追捕。
1900年8月,他加入了唐才常领导的汉口起义,但随后又逃到上海,并得到了蔡锷的资助。在那里,他留学日本并进入弘文师范学校学习,然后转入法政大学。他在1905年2月加入同盟会,并以“苍石”自称,以表达其反抗清政府的决心。在回国后,他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组织成立了湘学会,鼓励学生进行反清活动。
1906年,他帮助创办了邵阳中学堂,并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兼课。不久之后,当禹之谟被捕时,石蕴三再次逃往上海继续他的教育工作。在1911年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他深感愤慨,不畏牺牲地写下挽联:“鲁仲连,义不帝秦,君不爱民民爱国;屈大夫,魂游列楚,生者如死死如生。”
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于黄兴和宋教仁的劝说,以及熊希龄和梁启超的保荐,他们都希望他出任官职。但是他坚持辞谢。他还曾多次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运动,最终因健康原因退隐。他晚年居住在家中,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他著有《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等书籍,在上海出版。不过,在“一二八事变”中,其作品遭受日本飞机轰炸而丢失,无存。而存于湖南省的地方也在1938年的长沙大火中被毁掉。
1948年7月,当局聘请他作为顾问,但由于病重并未能接受。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生活着一个简单而宁静的人生,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阶段之一。这位历史人物最终在自己的故乡去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一切关于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