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1913年,熊大镕与李云初、谢可玖、袁若人等在城南门外谢家祠成立共和实进会,筹办自治学堂。大镕被推为堂长,并被提任为两等小学校任校长。此外,他还担任过武平县立初级中学的首任校长,以及设立该校蚕业班开启武平职业教育之先河。随后,大镕又出任县教育局长,但不久即辞职从教。之后,他先后在江西寻乌县澄江普化中学和厦门××中学担任教员。

生平事迹

熊大镔于1887年出生于福建省武平县高梧乡熊屋村。由于家境贫寒,他靠伯父资助入私塾读书。在1907年,大镔考入福建优级师范数学选科毕业后,被聘为武平官立两等小学堂教员。他在1913年的共和实进会中担任堂长,并成为两等小学校的校长。此外,大镔还曾是上杭中学和武平私立唯一中学的教员。

创办新时代

12年的大霜期间,与林绂庭、王绍菖、李药园等共同创办了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大霶担任首位校长,在此基础上,还设立了该校蚕业班,为当地培养了大量职业人才。这一举措标志着开启了武平职业教育之先河。

抗战时期困难重重

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大霜家境变得越来越困难。他四个子女都需要食物,但是生活状况如此艰苦,以至于他的声音变得嘶哑,终身未愈。为了支持他全家的基本生活费用,师生们呼吁捐助救济金所得,而这些钱却很快因货币贬值而失去了价值,只够购买2石大米。大霶将所有捐款存放在银行,这样的结果让他感到非常遗憾。

晚年的回归与辞职

到了花甲之岁的大霼决定辞去教师职位,因为他害怕自己的声音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导致学生受损。在35岁的时候,他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因为成绩优异而被派回原来的位置担任督学,一直到38岁才病逝于家中。

结语:

尽管经历了无数挑战和困难,但熊大霼依然坚持不懈地投身教育事业,用他的知识与热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他的一生充满了幽默感,让我们通过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面对挑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熊大霌:国史笑谈》就这样讲述了一段关于一个普通人的伟大故事,也是一段关于国家历史的有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