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末年,伏寿出生于徐州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她是大司徒伏湛八世孙。她的父亲伏完,是一位沉着有器度的大臣,袭爵不其侯,并娶了汉桓帝的女儿阳安公主刘华,为侍中。
190年(初平元年),随着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入宫,她已成为贵人。195年(兴平二年),她被立为皇后,父亲伏完任执金吾。在那时,汉献帝14岁,而伏寿15岁,他们相差仅一年。
不久之后,当李傕、郭汜等追击打败汉献帝于曹阳时,他偷渡黄河到山西境,被迫步行出营跟随。六宫妃嫔都跟随他走,其中包括血腥与鲜血染指的伏皇后。当她们达到安邑时,因缺乏食物而只得以枣栗为粮。
196年(建安元年),当谋诛曹操之策提出时,她的丈夫任辅国将军,但很快意识到政权掌握在曹操手中,便拒绝接受职务,只能改任中散大夫,然后又改任屯骑校尉。
当献帝迁都许昌后,她发现自己只是守着虚位,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在那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代,即使有议郎赵彦提出了忠言,也遭到了曹操杀害。而那些不同意与曹操合作的人们,大多数也遭受了惨烈的报复。
210年(建安十四年),她的父亲去世,其子继承爵位。但就在214年的某个时候,一些秘密泄露给了曹操,使他对她怀恨在心。他废去了她的尊位,并以策书告知理由:“您从卑微之地进入宫廷,再次登上皇后的位置二十四载,却没有文王母或武王母那样的美貌,更缺乏修身养性之福,却阴险地怀抱妒忌和祸害,不适合承奉天命或祀奉祖宗。”
最终,在一个悲剧性的夜晚,她被捕并下狱暴室,最终去世。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也因此含冤夺命,而她的家族则遭受了一场浩劫,有百多人被处死。她母亲盈及十九名亲属被流放至涿郡。而她的墓址位于许昌市南十五公里处,那里矗立着高达十米、占地1730平方米的大墓,以及旁边的小墓,是她两个儿子的遗体所葬。
关于这段历史,有学者如吕思勉认为,这背后一定存在其他原因,因为根据常理,曹操不会因为一封信中的讽刺而加害于她,而且汉献帝也不可能因为董承事件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转变。这表明这个案件涉及更深层次的事宜,而这些事宜并不适合记载于正史之上,因此推测这是一个重大计划,与整个局势有关,因此不得不动手处理。此外,还有许多史学家赞扬了她的聪慧仁慈,如王嘉称赞说:“献帝伏皇后聪惠仁明,有闻于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