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的窗户:韩爱晶
在江苏省涟水县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中,韩爱晶出生。他的父亲早年参加革命不幸牺牲,而继父是一位中层干部,对韩爱晶有着抚养烈士遗孤的责任感,但这也让韩爱晶感到在家里找不到温暖,从小他就养成了孤僻和郁闷的性格。后来,他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
文化大革命初期,韩爱晶在去国防科委“审时度势”的28个昼夜里活跃而坚定,一跃成为名噪一时的北航“红旗”战斗队的“总勤务员”。随后,他又成为了北京航空学院委员会主任、“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核心小组副组长、北京市委员会等职位。
与其他学生领袖一样,1968年7月之后,韩爱晶在派性武斗中受到了严厉批评。工人阶级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后,他被迫实行联合复课闹。但是,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被羁押,并交待了问题;1969年11月,被分配到湖南株洲三三一厂工作;1971年3月8日至1975年9月9日受隔离审查,此后被监督劳动;1978年4月19日,被捕。
1983年3月16日,韩爱晶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权力3年。在狱中,他接到通知:他仍然按照大学毕业生待遇回到原单位,并要求单位对其进行上不受歧视、生活中要妥善安排。在出狱后的生活中,韩爱晶被分配至湖南株洲兵工厂工作,然后调至深圳的一家国企参股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2003年内退,在另一家公司担任顾问等职务。
对于这些所谓的问题,“反罪”,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过去的阴影。在回忆录《我的四十岁》中,张春桥曾经提到:“我们当时错误地把一些无辜的人拉入政治斗争之网。”对于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表示悔恨,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是谁明明了解彭德怀的情况,却异口同声地告诉青年们彭德怀是“主义分子”。
随着高校造各派别崛起,以及组织之间打起了派仗,这些派仗发展为武斗,最终导致流血事件发生。这场动荡局面引起了周恩来的关注,他想稳定局势,而稳定局势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对高校中的有所约束。因此,当时决定将工宣队进驻高校,以打击派仗和武斗。但这决策却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开枪打死打伤工宣队员的情况。这使得周恩来十分震怒,并决定找五大领袖谈话,对他们提出警告。而其中之一就是五大领袖之一,也即此刻正受到调查和批评的——蒯大富、谭厚兰、王大宾以及本人—— 韩愛榮。
1968年的那次谈话持续五个小时之久,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批评他们听从指挥,不要再继续这样做。当谈话结束之后,这群曾经风靡一时的人物开始逐渐失去影响力,他们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错。但由于当时手下留情,他们并未追究太过严厉,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一番教育。此后的几十载里,他们试图以各种方式修正自己的错误,但似乎已经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