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许德义,自幼便在京剧世家中接受艺术培训。我的父亲是“奎派”老生许荫棠,而我的兄长则是名叫许钧增的武生。我出生于光绪八年十月初七日(1882年11月17日),也有人说我是在1886年出生的。在艺术上,我跟随前辈武净范福泰学习,并与他之子范宝亭成为了师兄弟。在杨小楼班中,我的地位仅次于钱金福,我非常尊敬他,在一起辅佐杨小楼演出的戏中,我们总会分工合作,如《恶虎村》和《麒麟阁》等。
在搭档谭鑫培的班时,我不仅陪伴他演戏,还常常负责送客的武戏,如《贾家楼》等。而谭鑫培对我的艺术水平印象深刻,他曾教导我演唱《铁笼山》等戏。王福山评价我:“许德义是打‘上手’把子出身的”,意味着我是一名唱正工武花脸的人材。
1936年后,我又加入了杨小楼的班,与他主要扮演武花脸角色,如《挑华车》的兀术、《战宛城》的典韦、《长坂坡》的张飞等。不过,有些角色如濮天雕和李佩,则让给刘砚亭来演。当杨小楼去世后,我加入了张君秋的谦和社,与孙毓堃共同表演。
在荀慧生的班里,除了配角外,我还有机会担任许多主角戏,如《火判》、《金沙滩》等。在这些角色中,最著名的是《长坂坡》,与王瑶卿一起“跑箭”,场面圆满无懈。而且,对于难勾的红三块瓦脸和绿花三块瓦脸,这两种类型是我最擅长的地方。
代表作品包括《收关胜》(关胜)、《嘉兴府》(鲍赐安)、《金钱豹》(金钱豹)、以及其他多部经典剧目。特别是在扮演杨七郎一角中的精彩表现,让人记忆犹新。他所展现出的活泼可爱,以及精湛的手法,都让我成为了一位备受瞩目的京剧艺人。此外,《贾家楼》的唐璧、《八大锤》的严正芳、以及青石山关平,也是我独特风格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性格直爽、倔强的人,对待艺术责任感极重,从不半途而废。我对于台上的每一次动作都要求自己全力以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呈现完美无瑕。一次因为台板不平导致轻微晃动的事故,使得我深感内疚,所以当晚就回后台,用箱板猛击脚脖子,以此来责骂自己的疏忽,最终用船桨支撑着艰难返回舞台。这段往事,被誉为梨园佳话,传颂至今。
个人生活方面,我娶了李寿安之女李淑英为妻,我们有一子名许明昌。此外,还有吴彦衡、义小亭等弟弟们,他们都是优秀的武生,而那些精通花脸技巧的人,比如丁福庭,也同样是我敬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