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風」。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灌注飞廉曰「鹿身,有角而蛇尾豹文」。
唐宋以后,因風伯的主要职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帮助万物生长,所以受到历代君主的虔诚祭祀。但風伯也有凶面,如飓风过境毁坏屋舍伤害人命,这也是自然灾害,因此被视为凶神。
传说最早的風神被稱為箕星或箕伯,《風俗通義》中稱“風師者箕星也。 箕主簸扬,能致風氣,使之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中常以女性形象出现的風神“封姨”,就主要體現了風對植物生長的危害。
由來 風信仰起源於遠古時期,並隨著時間演變和發展。在春秋戰國後期,由於各地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們對於 風 神 的信仰產生了一定的差異。在北方地區,以飛廉為主,而南方則多以孟婆為代表。而在道教中,又將 风 帝女孟婆尊為天后之一,並且廣泛推崇她的事蹟與力量。
奉祀 对於 风 帝 的奉祀,在秦漢時已經列入國家祭典。此外,在道教宮觀中,也設有供奉 风 帝以及其他相關天仙之像,其誦讀咒語等儀式,是一種強烈表達敬畏與懇求之情的一種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人會向 风 帝獻上一些特定的食品或香料,以此來感謝並請求保護。
總結來說,《周禮》的記載顯示出 古人對於自然界力量(如天空中的雲霧)的敬畏與理解,這些都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自然界及其規律深刻認識,以及這些認識如何影響到他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