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爱京剧。13岁时,患上了肺疾,但他的父亲允于在课余时间教他弹梅雨田的胡琴,这让他对音乐有了深刻的了解。随后,他考中秀才,并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来到常熟与赵氏结婚。在那里,他不仅听取了许多京剧名家演唱,还努力学习和融会贯通他们的艺术精髓。他将自己所学到的岐黄阴阳学说和五行生克之理等知识,与曲谱相结合,将其应用到胡琴演奏中,使得琴音更加丰富、精彩;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些新的曲牌,如《柳摇金》、《柳青娘》、《海情歌》,并将这些曲牌改编成十四个不同的调律。当时,人们称他为海内四大胡琴高手之一。
辛亥革命之后,他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医药工作,并且创办了一支业余京剧团体“春雪社”,使得江南地区的京剧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陈道安与常熟业余京剧的兴起息息相关,因为当时他经常回故乡虞阳,受到当地居民邀请去观看他们表演。他亲自点拨胡琴,并指导杨定襄、李振华及陈子小田等人多次合演《洪羊洞》,他们分别扮演生、净、念、表角色的清唱,为常熟 京剧票友们开辟了新的表演道路。
十二年后,他正式迁居至常熟,在此期间,他先后成立了“中音俱乐部”、“虞声友社”等组织,这些组织吸引了众多成员,他们都尊重陈道安为自己的导师。在这段时间里,常熟业余京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随着抗战爆发,他又不得不离开上海回到家乡生活。此后的解放后,他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对保护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