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畔的青春:列宁的觉醒与决心
在一八八七年的春天,一个身着严肃装扮的青年人静静地站在伏尔加河边,他凝望着那湍急的河水,似乎在深思。随后,他猛然举起拳头,用力击打旁边的小树,然后缓慢而坚定地说:“我们不该走这样的路,我们应当选择另一条道路!”说完,这位青年人向养育了他的人生之河深鞠一躬,抬头远眺,眼中闪烁着炽热而充满希望的光芒。这名年轻人正是刚刚十七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未来的列宁。他刚收到了亲爱哥哥萨沙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处决的消息,从此踏上了改变命运之旅。
萨沙是参与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行动中的英雄,在当时,因为人民对腐朽统治无比反感,他们纷纷起来斗争。萨沙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织了一支“党”,他们斗志昂扬但始终找不到正确路径,因而将国家落后的现状归咎于个人——即沙皇。在一八八一年三月,“党”组成了刺杀小组,并用炸弹炸死了亚历山大二世。但不久之后,亚历山大三世重新登基,继续沿袭老法令,人民依旧生活在苦难之中。
这些单纯知识分子又一次组织骨干分子,其中便有萨沙。他们同仇敌忾,再次行刺,但这次沙皇早已准备好,他们被捕并遭受残酷折磨。面对这一切悲剧,无数知识青年产生了复仇的情绪,而列宁却是一个稳重、勤奋思考的人。他开始思考如何解救民众、改变国家现状?
弗拉基米尔来到伏尔加河边,将这个问题给想通了,要想救万民于水火,只有发动千百万工农群众,用暴力推翻腐朽制度,让劳动者自己当家作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内心豁然开朗,对哥哥被害也渐渐平静下来。他暗自念道:“亲爱兄弟,你们鲜血没有白流,它让我的眼睛明亮,更懂得做人的神圣使命。”
想到这里,弗拉基米尔回转身离开伏尔加,他迈出坚定的步伐,从此踏上了征程。在这一年秋天,全家搬至喀山,他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反抗斗争,一直致力于社会学说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宣传。
冬季末期,当他因组织集会活动被捕时,一名警官看着前进最快的一位年轻男子说道:“你为何要这样?”接着警官以教训口吻说:“记住,在你面前是一堵墙!”然而,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推就能倒掉。”这位警官听罢震惊,却也由衷敬佩这位勇敢少年。
监狱中,他与战友们展开斗争,同时利用时间学习写作。一间仅宽2米长3米的小牢房内,他完成《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著作。此外,还在狱中撰写大量传单和小册子,以指导外界工人的运动。而为了安全传递文字内容,即使用牛奶写字在地书页空白处,然后带回家再烘干,使字迹显露出来;还模仿“墨水瓶”——用面包壳灌入牛奶,以秘密书写。此等智慧勇气,在狱中的日子里成为他的标志。
最后,被流放至东部舒申斯克村,在荒凉孤寂的地方仍保持乐观精神,不断工作并完成《资本主义发展》及其他著作。期间计划成立报纸,为工人阶级提供信息,加强团结。当流放期满后返回国内,便创办《火星报》,通过各种渠道秘密传播其文章,使其影响遍及全境,最终成为了俄国革命领导者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时,以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获得多数支持,是布什维克党派领袖,其政治生涯从此揚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