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带着佛法的精要回到了大唐。他的归来,不仅引起了民众的欢迎,也让当时的皇帝和朝臣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据说,从朱雀大街到弘福寺,百姓、士人、官员纷纷前来祝贺,如同弥勒菩萨下世一般。

然而,这位曾经穿越千山万水到天竺学习佛法二十年的高僧,却始终坚持不变,他的心志与初衷未曾动摇。当李世民即位后,再次提出希望玄奘抛开翻译佛经的工作,立即来前线辅佐自己的要求时,玄奘依然拒绝了。

那么,为何唐朝皇帝屡次邀请玄奘还俗做官?其一,是因为他们想要复制汉朝西域霸权。在那个时代,大一统帝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而唐太宗李世民需要扶持一支新的力量起来,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玄奘作为国内知名的大师,对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地位,而且没有任何政治背景,加上他德才兼备,因此成为了一种稳妥而又合适的人选。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实施。尽管李治继位后也多次提出了这个要求,但每一次都遭到了拒绝。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深层次的政治斗争,以及不同势力的博弈。而最终,在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而他的愿望——回到少林寺继续传播佛教,也未能实现。不过,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西游记》,还有一个关于智慧与坚持之间选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