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便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首先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责令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不仅未能实现朝贡,也遭到了杀害的下场。这种情况下,被岛国羞辱的大明帝国,在朱元璋看来是一种莫大的侮辱,他因此愤怒至极,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礼相对,并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不卑也不亢,同时又含有深远的意义和强硬态度。在这背后,小小的一个日本,为何敢于屠杀大明使者的勇气,与两次重大历史变革有关。一是南宋灭亡,这让中国成为日本心目中的榜样;二是抗击元蒙古入侵,这提升了日本自我防御和挑战中国能力。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复兴建立新的帝国,但在当时的眼中,大明已经失去了被崇敬的地位。而对于朱元璋而言,他视Japan为一个“无道民为贼”的国家。但Japan则认为自己比大明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旗。大明与Japan之间剑拔弩张,而战争只差一步就要爆发。

然而,当面对朱元璋不断逼迫时,Japan并没有退缩,他们还有其他坚定的理由。此外,还有一点,即便是战略上的考虑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从未有过征服海上岛国成功的记录,所以他们相信这样的挑战只是虚晃一枪,没有实际威胁。

最终,由于这些原因,以及可能是因为忌惮Japanese "神风"(spirit of the samurai)或者害怕重蹈蒙古之辙等因素,加上可能是在试探或韬光养晦,最终没有采取行动。这件事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双方力量之间均衡状态,而最后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政治互动,让双方都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满足,从而避免了冲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