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希望他们来朝贡,以及要求解决扰乱明朝倭寇的问题。然而,当使者的国书抵达日本后,不仅没有获得来朝贡的回应,反而遭到了杀害。这对中华帝国来说是一个极其羞辱的事实,使得朱元璋愤怒至极,他威胁要发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开战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坚定不移的态度作出了回应。他写了一封信,这封信既有礼貌又蕴含深意,它在表面上给予了“天子”的尊重,但实际上则暗示着“等你动手再说”。这份小小岛国竟然敢于挑衅大明,是因为它们背后的两股力量——南宋灭亡和抗击蒙古——为此提供了强大的自信。

在南宋时期,中国是日本仰慕之地,而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行全国性的哀悼仪式,以显示其对华文明的情感依赖。此后,在元朝建立期间,当忽必烈试图用海军侵略 日本时,却因台风而失败,这让日人更加确信自己能够抵御来自中国的大规模攻击。在汉族复兴并建立明朝之后,对于这些历史变故,加上自身经过抗击蒙古战争增强的自信,使得日人的视角发生重大转变,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比起新兴的明王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

朱元璋看不起这个小小岛国,但他眼中的这种轻视却被日人所理解为一种侮辱。而对于日方领导层来说,他们拥有一种独特的心理优势,即便面临着压力仍然坚持己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从未真正拥有征服海洋国家的经验,更别提成功征服过如此远离内陆的大型岛屿了。因此,他们相信,只要保持冷静,并且不被激进行为所误导,大明皇帝最终不会采取行动。

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朱元璋没有真的发动战争?这一切可能是由于他本身也感到忌惮或害怕重蹈覆辙,或许只是选择了韬光养晦。但无论如何,这场政治上的互动最终导致了两国之间的一种默契,即尽管存在紧张关系,但双方都决定避免直接冲突,从而维持了一种局部平衡状态。在随后的岁月里,有一件事情说明了这一点:朱元璋甚至在他的留存文件中正式将日本定性为“不征之国”,似乎是在认可对方曾经给予他的那份尊严—既然你们称我为‘天子’,我也就宽容些罢了。这一切看似是出于大度,其实是一种无奈之选—我并不打算攻击你,你们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大 明时代虽然相对于那个小小岛屿来说显得非常强大,但从气势上讲已经变得相当平等。